佛陀在2500年就把治理国家说的很明白,太有智慧了!

1、在2500年以前,佛陀就把为官之道说的很明白

2、判罪五原则

对于不是国家主宰的在野力量,释迦牟尼特别强调不要滥捕滥杀异己,应遵循以下五个原则:

一是依实,非不实。就是依实情而治罪,不能强加罪名。

二是依时,非不时。就是逮捕罪犯时,应看国家是否处于安定状况,如果处于动荡不安中,就要宽容异己。

三是依义,非义。就是如果在野势力的意见是为了国家着想,即使意见尖锐,也不应治罪。

四是柔软,非粗犷语。就是针对罪犯只治其犯罪之事实,而不做人身的攻击。

五是慈心,非嗔心。强调不应以严刑法来治理国家,要以大慈大悲之心感化罪犯,令他悔改。

3、战争哲学

对于战争,释迦牟尼从根本上是反对的,主张用亲友、与物和惊怖三种方法消除两国战争,也就是今天常说的外交和军事演习。

如果用这三种方法依然不能令敌人知难而退,就必须抱着心情来参加战争:一是战争是为了阻止敌人的穷兵黩武,以获得永久的和平;二是透过巧妙的手法,如政治、经济、外交等交涉,尽快介绍战争;三是尽量以优待俘虏的方式打击敌人,而不是杀害他们。

《阿含经》记载,当毗琉璃王摔兵攻打释迦族时,有位叫舍摩的年轻人英勇杀敌,可释迦族人却劝阻舍摩不要杀人,像这种“宁可投降,也不要涂炭生灵”的战争哲学,与伟大的哲学家罗素的主张是完全一样的。

4、相关佛经也能找到答案

高居俯视,听政万方,寂然不动,感能无碍,言不虚发,一切自成。王欲理人,先自理身。

《四十华严》卷十二

为王有五可爱法,云何为五?一世所敬爱,二自在增上,三能摧怨敌,四善摄养身,五能行善趣。又有五能行可爱法,云何为五?一恩养世人,二英勇具足,三善权方便,四正爱境界,五勤修法行。

为王有五误衰损门,云何为五?一不善观察而摄群僚;二虽善观察,无忌妙行纵有非时;三专行放逸,不思机务;四专行奢侈,不成财力;五专行恣纵,不修法行。

《佛说出爱王经》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见诸有情应可呵责,应可治罚,应可驱摈,怀染瞋心而不呵责,或虽呵责而不治罚、如法教诫,或虽治罚、如法教诫而不驱摈,是名有犯。

《瑜伽师地论》卷四十

王为臣民主,常以慈爱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
处安不忘危,虑明福转厚。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与卑。
夫为世间将。顺正不阿枉,心调胜诸恶,如是为法王。
见正能施惠,仁爱好利人,既利以平均,如是众附亲。

《法句经·道利品》

譬如父母拎愍于子,心常欲令离苦得乐,王亦应尔。于诸国邑所有众生,僮仆作使、辅臣僚佐,应以诸佛所说四摄而摄受之。何等为四?一者布施,二者爱语,三者利行,四者同事。

《如来示教胜军王经》

是大圣王,以正法化,能使众生悉皆安乐。譬如世间一切堂殿,柱为根本,人民丰乐,王为根本,依王有故。亦如梵王能生万物,圣王能生治国之法利众生故。如日天子能照世间,圣王亦能观察天下人安乐故。王失正治,人无所依。若以正化,八大恐怖不入其国:所谓他国侵逼、自界叛逆、恶患疾病、国土饥馑、非时风雨、过时风雨、日月薄蚀、星宿变怪。人王正化,利益人民,如是八难不能侵故。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

爱人如爱己,率已以随人。
一者见他得利欢喜如己,二者自得安乐不乐独受。

《优婆塞戒经》卷二《发愿品》

若能自舍己乐,但为一切众生故行善法,是名上人。……若但为众生故行善法,众生未成就,自利则为具足。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