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颂义贯100成观法师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100

成观法师讲解

我们继续讲,175页第二行。

[此谓:在此位中,行者依无间定之三昧力,而发起上如实智,因而印证了二取空,而得立世第一法之名。因为在前面第三位忍位中,只能印证到能取空;而今在世第一位中,却能同时双印二取皆空;从此无间,必入见道,故此位之定,得称为无间定;又以此位之法,在异生法中,最为殊胜第一,故称为世第一法。以上是解释加行位的顺抉择分之四善根。]

以上是解释四抉择位的四善根,抉择什么呢?抉择凡圣,由凡转圣,必须有所抉择,这个四加行位就是凡圣转捩点的抉择,所以称为抉择分,称为顺抉择分。[在加行位能渐伏除能取所取:成唯识论云:此加行位尚未能遣除有与空之相缚,]有相缚跟空相缚,[于二障种子的粗重缚,亦未能断除,唯能伏除分别][二取,]由分别而生起的二取,叫做分别二取,[因为此二取为违于见道故。]因为这个能取所取,有能取所取的话,就有违见道,见道就是见一真如道,一真如道是跟二取的分别是相违背的,或者是说二取的分别是跟一真如道相违背的,那如果有二取的分别,就没有办法见一真如道,[亦即:在加行位,为了入于见道,故其首要之务在于伏除分别的二取:]伏除分别的二取才能够入无分别智,入无分别智才入一真如相,[分别能取与分别所取。]这两个要伏除,才能入一真如相,才能见一真如相,入一真如道,那就是见道,[然而必须注意:这里的除,只是伏除,并非永断;]虽然讲除,但是不是断,这个除就好像扫地扫一扫而已,断的话就当然是用吸尘器吸一吸,而且吸完了拿去倒掉,就是断,[亦即以四种三昧力明得定、明增定、印顺定、及无间定]四加行位就有这四个定,依这四个定的定力[暂时制伏之,]分别的心,[而令不起现行,名之伏除,并非已达永断。]不分别的心,你看这多难,我们怎么可能不分别,你知道为什么不能不分别吗?因为习气,种子习气,种子习气像什么?我们这个心就像一部电脑一样,我们这部电脑里面已经早就装了能分别的这个软体,除非你把这个软体把它拔掉,那叫除去了,但是现在还不能完全去掉,只能把那个软体暂时让它不起作用,或者这么说嘛,不去把它叫起来,就不进入那一个程式了,那样子你的那个分别的心就不起,那为什么分别心起这么厉害呢?因为一切烦恼都是因为分别,那你如果不分别的话,就没有烦恼,这个分别是指虚妄分别,而不是了别,因为这个虚妄分别里面,虚妄分别的当下或是同一刹那,这个分别是虚妄的分别,不是了别,不是如实地了别,如实了别的话,它还可以是现量的,虚妄分别都是非量,非量就是说不如实际的,虚妄分别几乎同一刹那,同时会生起这个取着的心,所以分别心一起同时就起取着的心,取着就是贪爱取着。所以分别本身没有烦恼,不是烦恼,是跟它俱起的这个取着心,令我们烦恼。所以有取着的心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是有贪、瞋、痴、慢、嫉等等,那这些烦恼起来那就生死就起来,种种生死就起来,生老病死种种轮回之相就因为这样起来。你说我不贪,我不取,没用的,你可以自己约制自己不取、不贪可以一下下,但是不能很长久。你大概可以,有修行道力的人可以一天、半天,没有修行道力的人大概就是三秒、五秒就没了,为什么?因为这个种子习气,分别习气在,只要有分别的习气在,这个种子在,它碰到那个境缘,马上那个分别心又起来,所以你暂时即使用定力把它压伏这个分别心,但是你这个出定以后,你碰到境缘这分别心又起,分别心一起取着心就起,就同时俱起,又堕入生死轮回了。所以分别本身无害,分别无害,但是问题是这个取着,所以你如果要为了断这个取着,必须要断分别,入无分别智,究竟的话就是入一真如智,如实智,然后才能永断分别心,入真如本性,得那个真如智,才有可能永断分别,永离生死。所以你只做了一半的话,光是用定力把它压伏,那是小乘所作的。因为没有入一真如智,所以不能永断,所以只能入有余依涅槃的原因就在这里。所以这样一讲,我们一般读佛经,这些名相都知道,但是并不能这么深入地了解,所以你也不知道真正怎么修,因为你那些性相的分别、差别你没有了解,所以很难修,因为完全了解了以后你才知道怎么修,所以光喊我无所得,我不取、不着,那都是空喊,你没有分别心,这个分别心是取着心之所依,它是本体,或说它是母体,[又,此加行位中所制伏之二取,也只是分别所生的二取,至于种子俱生以及随眠,亦不能制伏。故成唯识论云:于俱生者及二随眠则全未能灭,以此位是有漏观][心,]有漏观的心,[仍有所得故,]还有分别的能取所取相,[有分别故,]有所得就是因为有分别,为什么有所得呢?因为有分别,[于俱生][现行未全伏除]俱生的分别、烦恼、随眠都不能够伏除,不能完全伏除,[只能伏除少分,于分别与俱生二种随眠]随眠上面有二随眠,就是指俱生随眠与分别随眠,这两个随眠就完全没有办法灭掉,这个是加行位,加行位还是在凡夫位中,虽然是凡夫位最高,但是对于那个种子习气,随眠就是种子习气,都还不能够伏除,[则全未能灭。]

[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现前,即当下,亦即正在三昧定中作观的当下。立少物:立,安立。此谓行者此时在定中所观见者,仍带着有与空二相,尚未能离于空有二相,而证于实际。]你看这里,所谓的无相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开始修行的时候完全无相,你怎么入手,所以一定还有一些相,当作入门的依据,否则你没有一个门可以进去,没有办法,渐渐从哪个很粗的相,然后一直到达细的相,我刚刚讲不是说,从哪个资粮位的五停心观,就灭妄想心,很粗了,妄想。加行位就灭分别心,加行位灭了分别心了,没有分别心了,才入见道位。但是加行位它要灭分别心,那什么分别呢?分别就是分别能取、所取,用比较唯识的方式讲,用通教的讲法就是能得、所得。在加行位中你还是为了要灭它,一定要把它叫出来,等于是把敌人引出来,然后再把他斩掉,所以把能得、所得心引出来,立能得、所得,能取、所取,然后再以方便,以未至定的定力把它伏除。因此说能带相,你还是要依这个有相,来把它除掉。你不能空喊,也不能用想象的,而是要把它叫出来,敌人当前,然后把他斩掉,所以还是压带相,「仍带着有与空二相,尚未能离于空有二相,而证于实际。」[故成唯识论云:此加行位之暖、顶、忍、世第一位中所修证者,皆带相故,]必须还有相,还未离相,什么叫离相呢?就离一切依他起相,离所有分别相,因为离所有分别相,所以入于无分别的见道位,入真如相,所以叫离相。所以这样看,你就会知道《金刚经》这句话,《金刚经》大家都很熟,「离于诸相,即名诸佛」为什么?这诸相是什么?离一切分别相叫诸相,因为相都是因为分别而来,那离于分别相,有分别都是凡夫,没有分别是圣人,入见道位,见一真如,依一真如智、如实智照见诸法,那就没有诸相可得,就是圣人,就是诸佛。初地虽然还不是佛,但是已经有如实智、真如智,所以就差不多了,所以就称为诸佛,这样你对《金刚经》这句话就比较能了解更深一点了吧,不是那么浮泛的。所以你用唯识把它串联,就懂得更多了,所以这句话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了。暖、顶、忍、世第一位中所修证者,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于此四位中,犹于现前安立少物,]这「安立」什么意思?安立就是他在做观想的时候,他要把它叫出来,叫做安立,把它叫出来而且把它观的实实在在的。因为你自心的能分别、所分别,都清清楚楚,然后就把它安立在那里,也等于是把一干人犯都抓来了,绑在两根棍子上,两根柱子上,然后等待午时三刻,来啊,斩,就一切分别离、断,一切凡夫一生的分别断,入于圣位。所以现前还安立少物,安立就是观叫了了,这少物就是指微细分别,这个现前是什么?于正定中现观叫做现前,观见了了微细的分别相,[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于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这个有所得不是贪得了,因为还有分别心在,所以还有分别的相可得,还会观见有分别的相,叫做有所得,跟我们凡夫的有所得不一样,[非实安住真唯识理;]真唯识理就是真如实相,[彼空有二相灭已,方为真实安住唯识胜义性。]

[成唯识论又云:依如是义,故有颂言:菩萨于正定位中修行,观名、义、自性、分别等之影像唯是内心所变现,义相既已灭除,谛审观察,唯自心想,更无别物。]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想,也没有别的东西,[如是观了,即安住内心,首先了知所取]之境[非][有,其次了知能取]之心[亦无,最后即触及无所得的真唯识性。在此顺便提及,可见唯识学相宗所欲证的最究极之理,亦归于金刚经中所说无有少法可得]简称无所得,[的真如之性。]为什么是无所得呢?因为一切都是真如变现的,所以无所得,[故知性相二宗,]《楞严经》里面讲到,七大、二十五有等等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所有的一切法五蕴、六尘、八识、七大,二十五有全都是本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如来藏所现的,真如性所现,但是你要真正的体入,需要如实地去修定,然后把这个妄想心、分别心,一层一层深入地灭掉,由粗而细地灭掉,故知性相二宗,[实殊途而同归,譬如如来法体之左右手,乃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不相碍,更非敌对。有智之人当如是信解。]所以性相不是相抵触的,是相辅相成的,他们是好亲家。

[义贯]

[第「二,加行位。谓」此时菩萨所「修」者为「大乘顺]智慧[抉择]凡圣[分」之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因此「在加行位能」逐「渐」暂时「伏除」由分别所生][之「所取」]之境[与「能取」。]之心,[至于「其」行「相云何?」以颂释曰:菩萨于加行位中之四种正定修行中,以仍带相观心,故其于观智「现前」中仍「立」依于空有二相分别之「少物」(空有二相之微细分别仍在),]这个微细分别就是少物,[而「谓」此即「是唯识」实「性;以」其仍「有]分别之相[所得」、有分别「故,非实」已得安「住唯识」胜义性。]还未达到于,住就是入住,入住于胜义性,[须待空有二相悉皆销镕,]销镕一定要用智火,悉皆智火销镕,[方得安住唯识胜性。]所以你看唯识学很好玩,那是我带着你玩才好玩,要不然你不会玩,乱玩,你也玩不通,明明是足球,你就用手打。

[第三节 通达位 见道位]入初地。

【三、通达位。谓诸菩萨所住见道,在通达位,如实通达。其相云何?】

[论颂]

【若时于所缘 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 离二取相故】

 这个已经入了见道以后呢?在一切所缘,以智观察或是观了都无所得,这个智,以真如智观了都无所得,尔时就能够住于唯识实性,因为已经离于能所二取相故,能取相、所取相。

[注释]

[通达位:又称见道位。位当初地。是为菩萨修行第一大劫]就三大阿僧祇劫的第一阿僧祇劫,第一阿僧祇劫[圆满,]我们是无量阿僧祇劫六道轮回圆满,所以菩萨是修行第一大阿僧祇劫圆满的时候,[舍凡夫身异生性,而登于初地圣位。]这第一大劫圆满是什么意思?是这一大阿僧祇劫全都在修行,没有一刻是迷糊的,因为一迷糊又回去了,所以一直都勇猛精进,满一大劫,满一大阿僧祇劫,才能够舍异生性。五位百法里面不是有异生性吗?异生性就是凡夫性,凡夫有凡夫性的,那凡夫性长得什么样子?你回去浴室看看那个镜子就知道了,或是你家的那个大衣柜不是有个穿衣镜吗?你回去的时候照一照,看一下里面的哪个人就知道了,那就是异生性,而登于初地圣位,[菩萨从加行位无间修行,到无分别智生起之时,便体会了唯识实性真如;]这个真如就是唯识实性,或是唯识实性的真如,[体会即是通达,]体跟会是不一样的意思,体是贴近,会是合一。什么是体会?这是真如,这是你的心,这样贴近了叫做体,会呢?合在一起了,会和了、合一了。这个是真如,这个是你的心,然后你的心贴近真如,这叫体,这叫体贴嘛,体贴只是碰在一起嘛,会就会和,合一,就合在一起了。所以金刚合掌就是这个意思,金刚合掌就是十波罗蜜,会和成一个,不能那样,那样错的,要这样,不能插出去,插出去就过犹不及,完全相合,完全合一叫做体会,[以通达真如,故称为通达位。又,以此位为最初照见真如理,所以又称见道。成唯识论云:紧接在加行无间之后,此智生时,]这个智慧生起来的时候,[行者即得体会真如,名为通达位;以其初照]见真如[理故,亦名为见道位。]

[诸菩萨所住见道:依成唯识论,这见道又有两种:]一个是真见道、一个是相见道。

[一、真见道——谓即所说无分别智;实证二空所显真理]「二空」就是我、法二空,我空、法空叫我法二空,[即此位之证真,实断二障分别随眠]「二障」就是事障跟理障,「随眠」就是习气种子,[(即此位之断惑。虽须经过多刹那,其见道之事方能达于究竟,]从世第一到这个见道位,其实要经过很多刹那,才能够达到究竟,[然于其过程中,念念刹那]他的定心[都相似相等,故总说为一心见道,]「一心」就是一念间见道,所以一般常常说在世第一的法的下一刹那就入见道位,事实上不是真正一念或是一刹那,而是因为这好几个刹那之间,这每一个念几乎都没有变异,所以把它称为,称为而已,称为一念见道或是一心见道, [而其实并非只是一念一刹那。]

[二、相见道——这又有两种:]

[1.观非安立谛非安立谛即真如,]什么是非安立谛?不是佛所安立的真谛,因为这真谛真如本来就有,所以不是佛安立的,不是佛建立的,这个安立就是建立,[而成就法智与类智。]

[2.缘安立谛安立谛即四圣谛,]这四圣谛是佛所建立的,苦、集、灭、道是佛所建立的道理,所以叫安立谛,那为什么要安立这个道理呢?建立这个道理令修行者能够有所依,能够依次地去观察修定,在定中观察,这样层层次次的这样去修,所以要立这个法,苦、集、灭、道这样次第安立,苦、集、灭、道是次第安立的,真如是本来如是,也就没有次第,你见到那就是一真如,真如没有一个层次可言,它是一整体,所以不是安立谛,缘安立谛,四圣谛[而成就十六心:苦、集、灭、道四谛下各有四分,八忍八智合共十六心:]苦、集、灭、道下面各有四心,所以四四十六,变成十六心。你翻过去,180页,你看这个就傻眼了,我们下次再讲,要傻下次再傻,今天就变聪明了就好了,希望大家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开智慧。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