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讲座第九套---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19慧律法师

《楞严经》讲座第九套---审除细惑.说二如来藏19

慧律法师

[此法合。首句指凡、外二乘,亦复如前所喻者是也。宝觉真心:即如来藏心,此心性觉妙明,如同摩尼宝珠,其体本妙,其用本明,体用圆融,即体即用,是谓真心。凡外二乘,各各圆满具足三如来藏心,若有妙智,必发妙用。]

  [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我们的心性没有光,我们的心性都是烦恼、都是尘劳,能够不计较、不比较,已经很不错了![此佛以己为例,佛有妙智,证妙心之体,称体起用,故按指之时,海印三昧,便即发光。此是有妙指,即发妙音,喻中略而未备。海印三昧,乃佛心三昧,《华严贤首品》云:‘众生形像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是知定心澄湛,应物而形,犹如海水澄湛,万象皆印,故以名焉。]所以你想要大用,必需要有清净心,要了悟佛的那一颗心。了悟佛的那一颗心,是活着的时候了悟,这一句话可是非常重要:活着的时候了悟。

  诸位!我们一定要很清楚,佛教是为活着的人而设立的,佛教不是死人的宗教,不能弄错方向。佛教是活着,让你活得更有意义跟解脱,不是寄托在一个未来不可知的死亡,千万不要误会佛教,佛教是非常非常积极的宗教,是解决众生不可能解决的事情;是解决所有的世间科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艺术学家、音乐学家所不能解决的生死问题,包括儒家、道家都没有办法解决,唯有佛教!所以,佛教要解决这个生死的问题,这是佛教最现实的层面。因此佛教是为活人而设置的一种解脱的宗教;说宗教也是很勉强,“宗”是立一个教主,大家都信仰他,叫做宗教;佛教讲的是人人平等,所以我们称为:本师释迦牟尼佛,意思:本师就是我们的老师,现在我们是学生,将来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老师。所以,佛教是站在平等的角度,所以佛教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学,哲学是形而上的东西,它无可印证,各人讲各人的。像人生哲学,每一个人讲的哲学完全不一样,柏拉图有柏拉图的哲学;孔子有孔子的生命哲学;诸子百家,各自有诸子百家的思想哲学。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是有证量的信、解、行、证,按照一步一脚印,慢慢的就可以印证的。因此,误会了佛教,正因为我们做得不够。所以,在火葬场、在诵经团,都看到一些法师;这个法事,佛事本身不是坏事;但是,如果我们没有把正法宏传开来,很多人就认为佛教是死人的宗教:你们每天忙的就是死人,只要有亡者,就一定看到出家人。所以,出家人跟死亡的亡者,是连在一起的观照、观想。说来惭愧,最主要是我们没有推广佛陀的正法,让一切众生产生扭曲跟误解。

  再来要讲到一个:正因为出家人的素质,素质,这个是非常难以论断的东西。所谓素质就是所谓基本盘,教育,教育的问题。再来,佛法里面又无关于文字,所以你看六祖也不认识字、广钦老和尚也不认识字,你看,人家也是成就这么伟大的成就,一代的祖师,而且是见性的圣人,称为东方如来。所以这个问题就出来了,好!这个基本盘的教育没有了,可是又没有几个像六祖跟广钦老和尚这种苦修,这样子洁身自爱的做模范让我们看。所以现在就是:你只要现僧相,大家懂佛法就尊敬你三分,也不敢说什么,就任其这一些很糟糕的就一直破坏。你一常常接触到这个世间人、这个丧家,第一个就一定要讲到钱;第二个,你的习气没有办法断除,没有办法断除,常常接触俗家,你自己被感染了,变成世俗人,自己不知道!所以我这里一直严格的禁止接触在家人,就是这个道理,这个也是佛陀、祖师大德一直的呼吁,出家就是要过出家的生活,不是每天攀缘在家人。再来,广化律师讲的:常常接触在家的女众,这个是比丘所禁止的,也不好!你去丧家诵经念佛,就会常常接触了金钱、你种种的习气、接触女众,讲话、讲起话来素质水平不够,人家一问,你也三不知。再来,谈话当中,人家现在的世间的在家居士,都是读到硕士、博士,你那个二句话人家就看破手脚了,二句话人家就知道你的程度了,没有水准啊,你佛法讲不出所以然,你本身也不懂,一天到晚就忙这个事情。看到这个佛教很让人痛心,可是也很无奈!对不对?为什么?没有一个特定的规范,他也没有违反佛教、没有违反国家的法令,也没有杀人放火啊!也没有违反国家的法令,那你怎么样去说是纠正他?这个事情就变成一种自觉、一种自发。我们必需讲清楚:经忏本身不是坏事,要看你这个发心,相都是虚妄的东西,问题在你这一颗心是发的是什么心?所以每天跟钱搞在一起,到最后,出家的心中就不是佛了,他出家,一碰到,他这钱的数目就跑出来,而被感染了,而被腐蚀了道心,而自己没有办法觉悟。所以讲到这个很感伤,我也无能为力,只能教育有缘的比丘,还有这一些在家护法居士大德,用正知正见、佛的正见,来好好的领悟佛的心是什么。

  我刚刚讲的那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是为活人而设立的一个宗教,不是为死人。往生以后,佛。。。那也是当然同情、怜愍,叫活着的人看往生的人:将来你一定有一天会躺下去,就会像他!让你自己警惕你自己,是这样子的。所以你看,释迦牟尼佛说法的时候,什么时候为亡者?对不对?释迦牟尼佛说法,难道不是跟比丘、跟活着的居士这样讲经说法吗?难道跑到坟墓去啊?没有一个比丘、没有一个护法居士,难道跑到坟墓去啊?这样你就很清楚,佛的一生一世,他的示现,就是回归当下,就是你活着就是要受益,不要忘记佛的用心良苦,不能一直等,等到我说等临命终那一刹那。对不对?那你怎么知道未来要发生什么事情?你现在把心性弄懂,好好的修行,临命终不是更有把握吗?不是更好吗?为什么拒绝佛陀的智慧呢?为什么拒绝现在就要受用呢?何以这么愚痴?为什么?

  [佛心海印三昧发光,大用现前,照破诸妄,复本心源,证极无上菩提,照见九界众生,同具佛之知见。汝暂举心,尘劳先起者:指满慈及凡、外二乘,虽然同具藏心,含藏妙用,无有妙智,不发妙用,暂一举心,即随举一念,分别诸法,皆在心外,皆为实有,故发尘劳,有世间相。起即发也。]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这一句就是最大的佛的警惕!“由”就是因为,因为不勤求,碰到困难的,听不下去,实在是弄不懂,没办法了!佛教这么简单的话,哪什么叫做最上乘的?佛教就是这么不简单!所以有的居士听了这个《楞严经》以后,他说:喔!师父!这个实在太难,实在是听不懂,听不懂!不过师父您放心!我说:放什么心?我一定会来坐在您前面,就这样与您相视也好。也不错,也不错!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得少为足就是裹足不前,得少为足就是对于无上的佛道没办法,所以,得到一点点叫做安慰奖,没办法中大乐透第一特奖,中一个二百块的安慰奖也不错。就是这样:哎呀!佛祖那个境界太高了,太高了!佛祖的这个境界太高了,没办法,我就念二三句佛,能够来坐在师父您面前,听得懂不懂《楞严经》,从头坐到尾算是不错了!师父!您应该给我一个安慰奖。真的!叫做得少为足。

  [此推究不发妙用,而发尘劳之因。由即因也,因发心之初,不发勤求无上菩提之心。梵语菩提,]中国话叫做觉道,[此翻觉道,][大觉世尊,所证之佛道。但爱念小乘,易修易证,厌苦断集,]这个“集”就是贪嗔痴,集贪嗔痴,所以有一切的苦。所以我们了解世间的苦,苦从哪里来?很简单,苦从贪嗔痴、杀盗淫而来。诸位!这六个字就包括一切苦统统在里面。[慕灭修道;]这个苦要灭掉,所以我要修三十七道品。[纵汝修成漏尽无学,具足六神通,而得一切智,但属化城伪宝,]伪宝不是真宝。[萤光小智,]就像萤火虫的光。对不对?佛的光像太阳的光,我们看到萤火虫一点点的光,就认为:我有光了,不错了![汝等便自得少为足,所以无妙智,不能发妙用,与琴瑟等,无妙指不能发妙音者,何以异也?初正答次问竟。]

  [丑二 兼释转难 (分二)  寅初 满慈索妄因而拟进修  二 如来拂深情而示顿歇  今初]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好!这个是富楼那赞叹佛,这一段文字很简单,我们看下去,看注解:

  [满慈闻前,万法生续,起于无明,故欲求索无明之因,而拟奋修以断之。不知诸妄尚可推究其因,惟此无明,为诸妄根本,更无所因。前于迷人,]迷惑的人。[惑南为北文中,佛已与开示,此迷(即无明)无本,]没有本,你找不到这个根。[性毕竟空,满慈尚犹未了,再此询问。按满慈之意,因被佛责,由不勤求无上菩提,爱念小乘,得少为足,故今回小向大,]回小乘向大乘,诸位也必需要这样子,要以最究竟的佛道,来设定自己的目标,不可以得少为足,要回小向大。[欲索妄因,]想要探求这个妄因。[拔本塞源,]这个“塞”就是障碍,“源”就是根源,要拔掉所有一切本来障碍的根源。[以期究竟圣乘也。]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者:是就己与佛对论,真心平等,例知诸佛众生,亦复无二。宝觉圆明,真妙净心者:即前佛云宝觉真心,此加圆明妙净,四义而已。本觉真心,喻如摩尼宝珠,故称宝觉;其体圆满清净,一尘不染,仍属空藏;其用明照洞澈,一法不遗,仍属不空藏;妙则双照空有]双照空有就是即空即有,[二边,]有就是不空。在这里要活看,即空即有就是即空也即不空,叫做即空即有,双照空有二边。[净则双遮]“遮”就是止,停止的止。[空有]这个空有就是非空非有。[二边,仍属空不空藏。此一心三藏,我与如来,无二圆满,无高无下,不增不减,生佛平等也。]

  [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者:此叙久迷,昔指过去时,最初从真起妄,竟遭无始妄想所误。无始妄想,即无明也。以无明曰迷,亦曰痴,若言无始无明,即最初痴相,若言无始妄想,即迷中动相。]动就是指妄动之相,讲无始无明,那个是痴相;无始妄想,这是妄动之相,稍微有一点不同。[满慈小乘,但知六识,安知无始无明妄想?因闻佛答忽生文中,说性觉必明,妄为明觉,由此妄明之无明,妄觉之妄想,即根本妄想,妄上加妄,故有世界、众生、业果之忽生。久在轮回:则领上众生业果二相续之文,以是因缘,众生相续,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今得圣乘,犹未究竟者:今生何幸,得逢如来,依法修学,而证圣乘。此即四果无学,有余涅槃,]有余依就是不究竟,这个少一个字:有余“依”,依靠的依,我执断了,法执还没有断,所以叫做有余依,还有依,还有存留这个惑。所以有余依涅[无明全在,犹未至无余涅槃,]无余涅就是佛果,就是[究竟果觉也。]

  [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者:诸妄指妄惑,妄业、妄报,]为什么讲妄?全部都是不实在的,起惑的无明不实在的;造业的时候也不实在,因为业无体性嘛;果报也本空,所以,妄惑、妄业、妄受苦报。可是问题出来了,在凡夫位来讲,就是什么都是实在的,你今天受苦是不是实在的?苦啊,苦啊,断手啊、断脚啊!是不是?开车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是不是?动不动冤家找上路来!是不是?二个夫妻一天到晚吵架,苦不苦?苦!跟不喜欢的人结婚,苦不苦?苦!跟一个兄弟,出世以后就变成兄弟,为了分那一点点财产,杀死了对方,苦不苦?苦!这世间没有一样不苦的,虽然是妄,可是就众生位来讲,它可是实在性的东西。是不是?肚子痛就是肚子痛;头痛,大家都有头痛过,全世界的医生就讲:头痛原因百千种,任何东西、事情都会引起头痛,头最敏感了!是不是?没有睡觉、睡不好,头痛;胃痛太严重,引起头痛;高血压,高血压头痛;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头痛。电视看太久了,头痛;书读得太多了,头痛;晚上睡不着,头痛,就是这样,营养不良,头晕脑胀,也会头痛,所以这个头痛,什么都头痛。所以医生,头痛找不到原因,没有一定的原因。诸妄是指妄惑、妄业、妄受苦报。[三障圆灭无余,即涅槃断果;独得妙觉真心,惑净智圆,真常不变,即菩提智果。此即与佛对论。论本,]就是久远劫来,或者是究竟处。本,如果论到究竟处,或者久远劫来,[则宝觉真心,]跟佛其实是[无二]其实是[圆满;论迹,]“迹”就是今生今世的示现,这一辈子来讲的叫做迹,论今天,就以今生今世来论断叫做迹,则有余涅跟究竟涅是差很多的,差很大的!是不是?有余涅、无余涅是差。[则有余][究竟,]“有余”这是指有余涅;“究竟”是指究竟涅,这个千万要分清楚,没有一种名词叫做有余究竟的,你千万不要弄错了!傻乎乎的,光是拿着笔,也不知道要做笔记,因为看不懂啊,他还以为有一个名词叫做有余究竟呢![相隔悬殊,无非无明细惑之所为障也。]无明之细惑所造成的,所以这个细惑就很难了!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此正索妄因,承上宝觉真心,生佛无二。敢问如来,十方一切众生,何因有此无始妄想,自蔽妙净圆明,三如来藏之真心,受此久在轮回之沦溺,竟与如来本来无二者,歧而为二耶?]这个“歧”就是分叉的意思。为什么我们跟佛一样的究竟圆满不二的体性,现在佛却那么的伟大、那么的究竟、那么的自在,神通妙用,我们一点都发不出来!为什么?这个是[初满慈索妄因而拟进修竟。]

  [寅二 如来喻无因而示顿歇 (分四)  卯初 喻明无因  二 以法合喻  三 示令顿歇  四 结喻非失  今初]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佛告富楼那:你虽然除掉了前面所怀疑的万法生续之因,听到了不空藏,从真起妄,随染所成,这个疑惑已经除了,还有五大圆融也除了。那么现在呢?余惑,这个余惑是什么意思?就是最微细的那个妄因之惑,还搞不清楚,叫做余惑。余惑就是最微细的法执未尽,毕竟富楼那是证阿罗汉果的圣者。所以这个《楞严经》,诸位!听不懂是很正常的,证阿罗汉果的富楼那都听不懂了,初果的阿难就更不用讲了!是不是?这余惑未尽,这个惑就可不是粗惑了,就是最微细的那个妄因是什么?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所以佛陀善于说法,用比喻让他领悟。

  [汝虽除疑者:]以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就是[以满慈一疑万法生续之因,闻说不空藏,从真起妄,随染所成,其疑已除;二疑五大圆融之故,闻说空不空藏,譬如太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彼诸相发挥,虚空为明暗所依,不为明暗所变,观相元妄,不倾夺,则诸碍何成?]为什么虚空为明暗所依呢?明也在虚空,暗也是在虚空,所以虚空为明暗所依,不为明暗所变。诸位!真如、如来藏性,为一切根、尘、识十八界所依,不为一十八界所变、所影响。如果你能够体悟到这一点,观相元妄,不倾夺,则诸碍何成?就自然就释怀了。[观性元真,能合融,则万用齐妙!其疑亦除。复知自己与佛,宝觉真心,无二圆满,则大疑已除。余惑未尽者:尚余妄因之惑未尽,不达妄元无因,]这个是在找无始无明到底是从哪儿来的?[故欲强索,而拟奋修以断也。佛欲拔其疑根,特引事为喻,]用比喻来解说,[令得即喻知法,]诸位!这个就是佛善说法要,即喻知法,就是一个很会讲经弘法的人,是很懂得比喻的,那就像佛陀一样,佛陀很会比喻,而且佛陀的比喻又是完全恰到好处![故曰: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之中,乃举一事,今复问汝:]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已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吗?在我们这个人多的室罗筏城当中,有一个精神病的,叫做演若达多,忽然早上起来,用镜子来照这个脸;这里要热别注意,以前的镜子,跟我们现在的镜子(水银镜子)不一样的,以前都是用铜磨一磨,让它亮一亮;要不然就是用水,或者是用会反光的,绝对不是用现在哪那么好的?我们这个水银一照,是不是?现在哪一个人浴室、厕所里面没有镜子?所以这二千五百年前那个以镜照面,这还是要特别强调一下,以前的那种镜子跟我们镜子差太多了!

  爱镜中头,哇!这镜子显现的头,嗯!眉目可见,在镜子里面,可以看到自己的眉毛、眼睛,都看得很清楚!他结果,手按这里,(师父手按己头)嗔责已头,就在这里:哎呀!我这个头,为什么这里看不到自己的脸?为什么一定要照镜子才看到自己的脸?照镜子看到自己的脸,没有镜子现前,他说:奇怪!我看不到自己的脸啊?这里怎么看到自己的脸?当然是精神病才会这样子嘛!所以,嗔责已头,不见面目,这头顶怎么看得到自己的脸?不见面目,哇!就发狂了!

  以为魑魅,魑魅就是山中会害人的精怪。无状狂走;没有任何原因;这个在解释无始无明,无状狂走,这个“状”就是因,无因狂走,无始无明就是这样,就是无因,找到因了,那个狂就停止了。所以迷不生迷,悟也不生迷,就是这个道理。无始无明怎么来的?就是无始无明啊,没有东西可以来跟去,它只是妄,妄没有真正的来,所以方便说有无始无明。为什么?无明、无始无明既是妄,哪有真?不是真,就不能讲它真的存在,它没有实体性,这个观念你弄清楚了吧?无始无明是妄,妄本无因,所以它不是实体性的,所以无始无明它本来就是无因。

  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这个人为什么?是以什么因缘无故而狂走?

  富楼那言:嗯!这个人很简单啊,是人心狂,更无他故。这个证阿罗汉果的人在回答,四个字就马上解决问题了。是人心狂,就是这样子。一个人为什么会变众生?就是心无明啊,迷惑颠倒。你今天为什么活得这么辛苦?因为迷惑颠倒,不知道人生、宇宙还有更高一层的佛理,人生究竟的解脱之处,有碰到也不愿意进来,进来的时候发现那么深,也很难理解;但是还是要一步一步来,也要一步一步来。

  经典里面讲:有顿根还有钝根,此顿非彼钝,一个是顿悟的顿,一个是钝根,很差的钝。所以修学佛道的人,诸位!有的要经过百千万劫,就像爬楼梯一层。。。爬到台北101,所以上根利智的那个顿,修行就像坐电梯,就像六祖,顿悟!根利的人坐电梯,根差的人爬楼梯;但是还不错,还会懂得爬楼梯,有的连楼梯都不知道方向在哪里。还不错!所以诸位!你摸摸良心,你现在是在坐电梯?还是在爬楼梯?还是爬比较实在,()如果是坐电梯,你就不会坐在楼下了,坐电梯代表疾速便成就了!对不对?所以,每一个人的宿世的根器还是不一样的。对不对?像我一开始看这个,二十多岁的时候,看这个《楞严经》,哇!不知所云,刚初学佛法的时候,真的不知所云。慢慢的慢慢的再看,在台中的南普陀佛学院,就跟广化律师请假去看七天七夜,那是第一次,生平当中看第一次,全部看完,还是有很多地方疑惑,就搁着。在三十二岁的时候阅读这个《六祖坛经》,忽然大悟:一切法原来无生,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完全本来你就是具足、你就是佛啊!所以看到这个六祖,喔!原来我们就是这样子。再慢慢后来再去道场再讲,为比丘讲《楞严经》,再来讲堂又讲《楞严经》,那么今天来讲,五十多岁了!说:师父!您五十多岁,看不出来。大家都这样讲啦!对啊!五十多岁了!为什么这时候要讲?因为不讲会死人啊,五十多了,再乘以二就一百一了,没有机会再讲了!所以你们听到师父这个《楞严经》,也可能是这一辈子,这一次讲完了。要不然就看这些徒弟了,看法无师将来十年或者是十五年后,看他老人家,因为他身体比我壮,看他老人家要不要发大心,讲一讲《楞严》?就是这样子,要不然师父这一辈子可能讲这一次,不太可能会讲第二次。如果会讲的话,就不是讲这一本,如果会讲的话,就会讲《楞伽经》,这《楞严》跟《楞伽》如果全部讲完了,那个佛教就不得了,就会强盛到极点!这二本经典,是三藏十二部经典所有的最难、最精要的,如果下一次要讲,就不是讲《楞严》,就是要讲《楞伽经》。有的人很不知足,听完了这一部经以后,他就写信来:麻烦师父讲《大智度论》。还没讲《大智度论》,又有一个写信来:麻烦师父讲《瑜伽师地论》。然后又有人写信来:麻烦师父讲《成唯识论》。再有人写信来:麻烦师父讲《华严》。所以说你看这个众生的信,如果要真正的满他愿,我十辈子都讲不完,十辈子都讲不完!没有办法,一个法师的生命有限嘛!对不对?

  [此举喻辨定。故问之曰: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有此一人,名演若达多,]这个精神病的,[译云祠接,]祠接就是奉事祖先,或者是先贤烈士的庙,叫做祠。[父母祷神祠而生,故以名焉。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反嗔自己之头,为何不见面目,以为是魑魅(是山泽之鬼),无状狂走。所引此事,但取此句为喻。以狂走喻无明,最初一念妄动,无故喻无明无因,故问满慈,在汝之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答曰:是人心狂,乃是自心无故发狂,]自心喔,注意看这六个字:自心无故发狂,没有原因,[更无其他事故。]所以妄本无因,就是这个道理。[无状无故,即是无因,佛欲其自审自悟,即喻知法也。]所以,无始无明妄性本空,它没有实体性的,如何论断它有开始?如何论断它有结束?如何论断它的存在?它根本就是空中花,它根本就不是实在的东西。

  [卯二 以法合喻]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哎呀!佛陀真是伟大,几句就解决了。解释一下:佛言:这个妙觉,这个觉就是宝觉的真心,妙明妙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诸位!妄为什么没有因?因为它没有实体性,没有实体性。说: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如果有所因,云何名妄?

  好!诸位!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刚结婚的人,或者是小姐,还没有结婚的时候就想说:哎呀!我将来结婚以后生了一个小朋友,一定会很可爱,我要去买童装,我要跟他治装!然后就想。。。她还没有生孩子就想。。。这个是什么?这个是妄,还没有结婚嘛!是不是?妄有什么因?没有啊!她就自己想啊,自己想。好!若有所因,找到因了,云何名妄?真的,有一天她真的去买童装了,你就知道她怎么样?已经有小朋友了,这个就不是妄因了,这个是真的找到因了,这个童装真的可以穿得上了。这个是举个例子,云何名妄?

  [此以无明无因,合喻中]在比喻当中,[无状狂走,故上解云:但取此句为喻,以法中并无他义,不必勉强配合。此段直标无因,前二句举所依真。妄依真起,真虽为妄所依,真本不生妄。]

  [妙觉圆明,本圆明妙者:觉即宝觉真心,具足妙明圆三义,]又是妙,又是明,又是圆,这三个字,三种义理,既妙且明又圆,叫做妙、明、圆,哇!最好的名词统统用完了![亦即一心三藏。妙为寂体,不立一法,属空藏;明为照用,遍现诸法,属不空藏;圆为体用双彰,寂照互具,圆融无碍,属空不空藏。此三藏是本来心,故三义皆本然,曰本圆、本明、本妙,不假修为,本来无妄。]

  [既称为妄四句,既称(名也)为妄,自然非实,]这一句就是答案,妄就是没有实体性,它不是实在性的,不是如来藏性,藏性离尘有自体性,妄离尘无自体性。自然非实,[云何有因?若有所因,自然有体,云何名妄?]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这个是佛对众生的一种悲哀的呼吁。众生可怜到什么程度?就是佛告诉他真理,他也回不过头来。

  说:自诸妄想,这个妄想就是无始的妄想,从无始劫以来的妄想,展转相因,从迷一直迷,一直迷到今天。以历尘劫,尘点劫就是久远劫,一粒沙当作一劫叫做尘,一个颗粒微尘当作一劫,叫做尘劫,这个尘就表示一粒沙、一粒微尘,把一粒沙、一粒微尘当作一劫,你可想而知!虽佛发明,犹不能返,就像佛讲经说法,仍然无法回归自性。

  [此明妄因无始不可说。自诸妄想:即指无始妄想,妄上加妄,展转相依,三细四粗,后后依于前前;因即依也。惟无始妄想则无因,从迷积迷,上一迷字,即无始无明,迷上加迷,重重相续;下迷字,亦三细四粗。此中有义当辨:]有义理应当分辨。[无始无明,与无始妄想,是一是二?当知无始无明,为最初痴相(即不觉迷也);无始妄想,为最初动相,]所以说一不对,说二还是不对,[非一非二。真心如海水,无明如风,妄想如水之动相。水本不动,因风而动,风相水相,不相舍离;]为什么不相舍离?你看到水在动,就知道有风,叫做不相舍离,难道风吹自己的风,水不会动?那怎么叫做风呢?水会动,当然就是因为风。所以,风相水相,不相舍离;[无明不觉,不离本觉,风动水动,相形而显。水之动,因风而来;风之动,因水而见;故风动即水动,水动即风动;无明妄想,非一非二也。凡迷真处,即是无明,]凡是迷真,就是无明,凡是执、执相,相似相,凡是迷于真心之处,就是无明。[凡执似处,即是妄想。]诸位!这可要分,真处是细,相似处就是粗,比较粗糙的,就是妄想。[论云:‘不觉故心动。’不觉,是无始无明,心动,是无始妄想,]如果要论开始的话,无始无明,这是最先,妄动,这第二念,当然这个是同时。[同在一时,二者俱无初相可得,谓之无始。]

  [以历尘劫者:正由妄想无明之惑,起业受报,故有六粗后二,]六粗的最后二相是什么?背得起来吗?叫做起业相、业系苦相。[由因感果,生死不休,经历微尘劫数。虽佛种种发明,生死长缚,由于三贪,]三贪就是欲贪、盗贪、杀贪,所以诸位!这个贪是生死之根本。所以,这个“贪”绝对不是贪心的贪,你千万不要弄错了,你这个解释太单调了。佛讲的贪,那个贪是三种贪:第一个,男女的淫欲,这个叫做欲贪,没有办法割舍。盗贪,这个是弱肉强食叫盗贪,再来就杀生的贪,羊死为人,人死就羊,就杀,一直杀,就是杀,这是杀贪。欲贪、盗贪、杀贪,要照顾这个身体营养,就必需要杀,众生嘛!由于三贪,[业果相续,起自无明,无明乃由性觉必明,妄欲加明于觉体,以致从迷积迷。诸妄所因,因于无明,]佛也没有能力返推说出无明来自何之因,([佛不能返推无明之因。])佛也没有办法![何以故?以无明无因,]故不能说,[故不可说。]

  底下这个佛比喻还真是妙到极点!底下这个经文,佛他比喻妙,妙到极点,真是会说话的圣人!看看佛怎么说?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得菩提者,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

  你看到这一段就知道,佛真的是大圣人,他这个一比喻,你马上就可以恍然大悟,了解妄无所依;同时就算你开悟了,你也讲不出所以然。为什么?它本来就空啊!解释一下这一段:

  如是这个迷的因,你一定要追究它吗?说:因迷自有,它是因为迷自己存在,这个“自有”就是存在。因为它是妄,自己存在。如是这个迷因,我们为什么会迷?这个迷,因迷自有,因为没智慧。为什么没智慧?就是没智慧啊!那为什么没有智慧?就是没智慧啊!为什么会没智慧?你到底要问几次?就是没智慧,就是迷嘛!这个这么简单!对不对?因迷自有,自己存在。

  识迷无因,如果了悟了这个迷本来就无因,妄无所依,为什么?妄因就是本来就没有,因为妄体本来就是空。诸位!妄体本空,妄因就本无,这八个字就是妄无所依,因为它没有体性的,它不是真实性的。对不对?它是暂时性的。什么叫暂时性?譬如说我今天无明、没有智慧,正因为它是暂时性的,所以你有办法去除它,你可以成佛,你总有一天会把无明除掉。对不对?你把无明除掉,迷就灭了,佛性就显现了!所以这个妄体也是空,妄因本来就无,妄体也是空,所以妄无所依。

  尚无有生,称妄,哪里有生呢?说:尚无有生,欲何为灭?就像虚空一样,你说我们现在盖一栋房子:我隔了这个房间,这个空间好大!诸位!这空间本来就存在,哪里有因为隔变成空间大?是不是?空间本来就有。是不是?好!你把房子拆开,空间也没有灭,你也没有因为建筑物隔开来,我产生个虚空。把建筑物拆掉,虚空也没有灭,虚空从来不生,虚空从来不灭,因为虚空是无相。所以这个就是这样子,真如自性本来就无生灭,相也是无生灭;但是因为众生妄动,见有生就有灭。所以这里:尚无有生,欲何为灭?这很清楚的告诉我们:妄其实是没有生;那你有生,这个叫做妄动而生。所以,六祖不是到一个地方,人家讲:是风动?还是幡动?是不是?幡动?还是风在动?就说:是风吹幡在动。不是!是幡自己在动。是风动。不是,是幡动。六祖讲:是仁者心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喔!那你这个找到根源了,那你所有的迷、所有的茫,迷茫,就是因为你妄动,这个妄动叫做识心分别,周遍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就是这样。你心动,你就落入语言、文字、意识型态;心不动,真如就显现,所以问题还是在心。所以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底下,得菩提者,就是成佛得到菩提了,如寤时人,就像醒过来的人,佛陀就是醒过来的人。说梦中里面的事,心纵精明,那个醒过来的人,这时候心是很精明的。欲何因缘,取梦中物,有没有能力把梦中的东西拿出来?没有办法!诸位!妄本来就无因,你如何叫成佛、佛陀要把因拿出来给你看?没有办法,佛也是没办法的,佛也是没办法的!所以,如寤时人,说梦中事,心纵精明,欲何因缘,取梦中物?意思就是:妄因本来就妄,没有什么生跟灭,是妄动而有的,所以你拿不出来的。

  [此明妄体无生不可取。首句指法之词,谓如是迷因。因迷自有句,不可作因迷生迷解;迷不生迷,云何可说因迷自有?当连上句,谓如是妄因,正因迷惑,不了无因之故,常自成有,]所以说:迷本来就存在的。[非是实有,但似有而已。如前文所云:昔本无迷,似有迷觉,昔日虽在迷之时,本来无迷可得,不过相似有一种,迷情妄觉也。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四句,若识得迷本无生因,则妄因本无,妄体亦空,故无所依,尚无有生妄之因可得,欲将何者,以为灭乎?此言众生在迷,迷本不生,诸佛修证,迷亦无灭,]为什么?迷本来就不存在,你只是体悟到说:就没有啊!对不对?所以这个无字参得透,哇!能空,所亦是空。[以妄体本空故也。]

  [得菩提者:指诸佛已得无上菩提果者,长夜梦破,如醒梦寤时之人,说梦中事,其心纵然精明,能说梦中种种境界事物,欲将何者因缘,取梦中物以示人?以梦境本空,本无所有故。佛亦如是,五住梦破,如寤时人,三智具足。]三智就是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智具足。一切智就是证空,道种智就是证有,一切种智就是中道。[如心精明,为众生说无明妄想,如醒人说梦,说虽能说,欲何因缘,取妄体以示人耶?]

  【况复无因,本无所有,如彼城中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忽然狂歇,头非外得,纵未歇狂,亦何遗失?】

况复无因,本来就无所有,因为自体本空。就像城中演若达多的精神病,精神妄出、妄动,哪里有种种的因缘,诸位!头本来就是不增减,哪里有什么因缘让头更得到?他狂奔的时候,头还是在啊;他就是有一天醒过来的时候,头也是不失。诸位!没有增没有减,就是如来藏性,有增减是缘起法,有能所是缘起;没有增减,自性本空,当然就不属于缘起法了。所以,《般若心经》里面: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等,也没有什么增,也没有什么减,没有增减,当然就不属于因缘法了,所以演若达多,岂有因缘,自怖头走?就是妄本无因。忽然狂歇,这个狂歇下来,狂心歇了,头非外得,头本来就没有得啊,因为他本来就没有失,也没有得。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