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99成观法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99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今天继续讲《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请萤光幕前的朋友端身正坐,专心听讲,不做旁的事,以重法故。在讲之前,请大家踊跃护持英译《法华经》的出版,以及「新逍遥园译经院」的建筑。讲到这个,我要新建的道场,希望大家要离于「我相」而护持。我讲一个小故事:在二十年前,我在台湾建立了大毘卢寺;过了两年以后,在美国买了遍照寺,现址土地总共二十甲,环境很优美。当时我从美国回到台湾以后,跟台湾弟子一讲,很令我惊讶的是,台湾弟子一听,不是很高兴,而是面露忧色,后来我才知道:大家忧虑师父在美国已经找到地要建一个大道场,他不再住在台湾,或很少住台湾,大家忧虑这个。我才发现这样子。我找到那块地是很高兴,我在想:这些弟子对我也是很同心,他们应该也会很高兴,乃至于会为美国的弟子高兴,会为我高兴。可是没有,他们很忧虑,这叫「我相贪着」。「我相」包括「我」跟「我所」,可是我跟他们解释,保证说:我不会因为美国有道场不回台湾了。因为在那个年代,美国是很进步的地方,台湾还是相对的各方面落后,生活条件直言的话,享受就差很多,差非常的多。一直到现在,台湾的生活条件也很多地方都赶不上美国。譬如美国,只要是一般的房子,整个房子都是中央冷暖气系统,都铺地毯,很少不铺地毯;如果不铺,是故意不铺,不是没钱铺。冷热水随时开都有,因为有很大一桶50加仑的热水,一天到晚都在烧,到现在也是一样。这一点我们台湾也没有这样。那个年代台湾马桶是渐渐从蹲的改成坐的,才开始渐渐普遍,但我一向都不会去讲究享受方面,所以他们担心都白担心,我跟他们保证,他们才有点高兴起来。接着当我开始建筑,购买也要花钱等等,乃至后来建真言殿,台湾弟子真的是很好、很可爱。怎么可爱?我寺是建在美国,他们也不可能去享受,可是他们都非常发心,这就很可贵,而且发心的很多,不是很少。反过来,美国的弟子护持台湾的道场比较上来就少,所以台湾真是宝岛,佛弟子的分别心就少,不会因为他不能去享受,他就不护持了。美国的弟子分别心就比较多一点。还有一点,他们生活比较紧张,因为人在外地,在他乡异国,所以这是原因之一,所以就不能够那么大方的供养。我前两年到大陆去,也有皈依的弟子,到一个精舍去,在闲聊之中我只是提到:我要在台湾买一块地,那时还没买,还没找到。我说要找一块地建道场,原因这比较吵,而且也太小,装不下,那个弟子马上跟我说:「你要在台湾盖道场,我不支持;如果你要在大陆盖的话,你只要讲一句话,马上就有了。」我一听,心里就滴血,当下就生病了。为什么我在台湾盖,你就不支持?那就是这个「我相」贪着,分别心。他是想:「你在台湾盖,我也去不了,我也不能消受到、享用到,为什么我要护持?」台湾的佛弟子真是可爱、真是笨,他不只是护持美国的道场,乃至很多中国的道场复兴,重新整修,台湾的佛教界大笔大笔的钱过去,复兴这些寺庙,他们也不是常常可以去。所以台湾真的是宝岛,众生的分别心小,业障也小。再讲到印经,我这二十年来印了很多的经,其中差不多至少五分之二是英文,可台湾的弟子也不懂英文、也不看英文的书,照样助印,每一次都很发心,你看他们不是疯掉,不是很呆?是很呆,都不为自己考虑。我告诉你,这就是修行。你怎么样修「无分别智」,乃至于怎么样修「无妄想分别」、「无我」、「无我所」就从这方面来作。所以你不要想:「这次是英文的,反正我也不看,所以就不助印。」这是错的,这是不好的,这是着「我相」,这是为了自己而想。但是你要晓得,英文的书是非常稀有的,可以利益广大的众生;以现在来讲,几乎是全世界的众生大部分都会英文,从非洲到亚洲、欧洲各地方的众生几乎都会英文。我在这里慎重地跟大家讲怎么样修布施、怎么样修檀波罗蜜?就这样修,以不着「我相」而修,以不着「我相」而布施,不是为了利益自己而布施,如果是为了利益自己而布施,那个可以是「檀」,但不是「檀波罗蜜」。所以修行不是嘴巴讲的,是要做的,而且做的时候很多地方要违背自己的「我相」贪着的业习。顺便讲到,我们佛法里面也是要讲孝顺的,孝顺如来。怎么孝顺?那就继承佛志,顺着佛的志愿去做。佛的志愿是什么?利乐一切有情,这就是孝顺。还有呢?如果你皈依某位师父,那位师父他想要达到的目的,你帮着他去完成,这就是孝顺,所以顺其志愿。如果你皈依某一位师父,不管在家出家,你违反你师父的志愿去作事,那就是不孝,那就没有孝顺师长,这样人学佛不会有多大利益。这就是为什么那位弟子跟我讲「你在台湾盖庙,我不支持」,甚至我只是这么讲,我也没有跟他化缘,他马上接口就跟我这样讲,我当时心如刀割,当天我心里面就生病了,心病,非常的感慨。我在我的书里面都有讲到,我之所以翻译英文的原因,当然那是我的专业之一,我愿意以我的专业来贡献给佛法、众生,跟众生分享佛法的利益跟智慧,这是一点。另外一点,我从历史观察,佛法是从印度传来,传到我们中国,结果你看印度怎么样?佛法本来是用梵文写的,可是你现在在印度连一本梵文的佛经都找不到,一本都没有,所有的佛法在印度已经灭绝。幸好有传到中国,也有传到中南半岛,所以就以其他的语言保存住佛的智慧,而继续利乐一切有情,令一切众生度脱。所幸有翻成中文,有翻成泰国文的小乘藏,可是中国也历经了沧桑,很多次法难,「三武一宗」就四次,再加上近代的就五次。五次几乎也把法给灭尽,每一次都差不多灭尽,所以很多圣典(宝典)我们都要跑到日本去找回来,中国早就没有,像《龙藏》里面,虽然是《龙藏》,清朝干隆皇帝主编的,里面很多资料都没有,一直到民国初年中日有一点点交流了,有知识的人就跑到日本去留学,顺便就请了一些经典回来,那时候渐渐恢复,乃至于像唯识学也是留日以及驻日大使开始研究,唯识学的经典也是在日本。还有弘一大师所研究的「南山三大部」也是从日本请回来,我们中国早就灭绝烧光了。所以我就想:会不会有朝一日,中文所有的经典也像梵文一样都灭尽了?以逻辑来讲不是没有可能的,经过大的劫难,天灾人祸。如果那个时候,有幸我翻译了一些经典变成英文,流通到全世界,就以此把佛的智慧又再保留下来。但那时候中国人也许要学佛就只好回过头去找英文本来看,就好像印度人现在要学佛,必须要找中文本来看,可中文本他们又看不太懂,他们可以看英文,因为他们曾是英国殖民地,所以这是我的用心。不是希望中文的法再灭尽,只是防止这样,有这样的可能,因为世间是无常的,你不能期望它一定怎么样。而且翻译成英文就传播到全世界去,如果有什么法难出现,不会全世界全部一起发生,应该至少会有一些保存下来,有一些国家没有法难。以上讲一下,就是这事实上我们一切的生活行为,在在处处都应该跟佛法结上关系,不能说生活是一件事,学佛又是另外一回事,这样的切割,这两个就禅师所说「不干涉」,两个人就没有干涉,中间绝缘了,互相不沟通,当然也不来电。讲到这里为止,我就是这样,一向没有这么大的分别心,希望你们也学这个,分别心就是:依我的利益而来分别,能利益我的,我就支持,能利益我的,我就帮助、就有所交涉,我不能得到利益的,我就不甩。这不是学佛,这是「我执」、「我见」、「我爱」、「我慢」全都结在一起,所以修行一定要从这个方面来做。我请你发心助印法宝,乃至于供养道场,这其实是给你一个机会修福,因为众生怎么样能够有福?福是利益众生才有的,你自己不利益众生不会有的。你想要把佛法学会,能够理解乃至开悟,都是先要从福开始修起;你要有福,才堪受佛的智慧,才跟佛的智慧相应。

[如果在总结的时候,憍陈那不退回去「客」与「尘」,而是以「主」与「空」作结,那么憍陈那所证者可能就不是阿罗汉,而是无上菩提,或大菩萨果位。因为照了「客」与「尘」,故不为客尘所动,而能断烦恼、证解脱,得阿罗汉果;但是「客」与「尘」是末,而「主」与「空」才是本,若一心趋进,而进修本性之「主」与「空」,则必定克得大果。然而二乘之人可谓舍本逐末,舍内而求外(「客尘」为外,本性之「主空」为内),不在主人边用功,反在客人边求,冀得小果,实是可惜!]必须要了解,佛讲「客」与「尘」,他的目的不在「客」与「尘」,而意在「主」与「空」。「客」跟「尘」只是一个佛讲的道理的第一个阶段,他究竟的目的是「主」与「空」。当然这个如果你能够了悟了「客」与「尘」,而不作「客」、不逐「尘」,那就变成能够离「尘」,证阿罗汉果,这也是好的。可是佛究竟的目的不只在这里,不要你只停在「客」与「尘」的证悟而已,而是进一步的证「主」与「空」,这才是佛真正的意思,所谓「愿解如来真实义」,「真实义」就在这里,这个只是表面上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主」与「空」,也是佛希望我们悟解证悟「主」与「空」的意思跟境界。如果进入了「主」与「空」的境界,就进入大乘的境界,就可以跟无上菩提牵连上,就进入无上菩提的境界。佛都是希望我们进入无上菩提的境界,自己当家作主,不着「空」就不贪着一切,如果你只是不作客而已,只是不流浪三界、流浪六道,脱尘而去,自己清清净净的入于涅槃,不再受世间的尘染,不再三界中流浪作客而出尘清净,入涅槃的净域。但是悟了「客」、「尘」以后,不再流浪,不再染尘,入于净域,得到清净,可是佛的意思要你当「主人」;不只是清净,要庄严。

怎么庄严?证到「空」的境界,无所染着,能容纳一切「空」的境界,因此能够无量庄严。如果没有真正「第一义空」的境界,你的心是放不进去任何庄严。那个庄严是作什么?庄严是为了要利益众生,一切的功德都是庄严。但小乘人他不需要庄严,为什么?因为他自度就行了,所以他可以完全没东西。俗话说「女为悦己者荣」,一般的女孩子只要整理的干干净净就可以了,但是一个女人谈恋爱了,她就会开始打扮,打扮的漂亮给那个人看,为了那个人而种种的修饰。我拿这个比喻,菩萨修行就是为了令众生欢喜,为了令众生喜见,所以种种功德庄严。这个庄严不是抹粉或戴首饰,而是种种功德庄严。「诸曼璎珞」,那个只是代表只是一种象征,种种的功德欲令众生心生欢喜,众生只要看到他的庄严相心生欢喜,欢喜了就没烦恼;短暂没烦恼,就进一步求长期的没烦恼,就开始修行。这就是菩萨为什么庄严自身的原因。他庄严自身也有身教的味道,是一种言传身教,自己以身作则。但是相对于小乘阿罗汉,你们有没有看过十八罗汉相?每一尊阿罗汉都有不同自己的个性,而且有的看起来反正不是很好看就对了,可是他就不甩,「我本来就是这样,自度就好。已经出三界,还管长什么样子?」所以不管是头、身穿的什么,那十八罗汉各种样子都有。可是你看每一尊菩萨都几乎是长的跟佛一样,而且都很多的庄严,那就是令众生欢喜;因为他要度众生,所以要令众生欢喜。阿罗汉不想要度众生,「我管你怎么想,反正我就是这个样子,跟你们有什么关系。」这第一次听到?为什么能够种种庄严?因为证到「空」,这是真正的「第一义空」;因为「第一义空」,所以心广无量;心广无量,所以可以得一切财宝,藏一切财宝。在密教里面有一个宝部,最主要的宝部的菩萨是虚空藏菩萨,虚空藏菩萨是宝部的主尊。具体来说明,虚空藏菩萨证到自己自心如虚空,所以能含藏一切财宝、含藏一切宝藏,而利乐一切有情,不是自己要用,是要利乐一切有情的。当然这里的宝藏主要是指一切佛法的智慧福德,当然他已经是大菩萨,他要变化出各种的金银财宝也是容易,也是有的;可是你求虚空藏菩萨时候不要求金银财宝,那你要求也可以了,也会灵验,但是意不在此。你看弘法大师还没有到中国去求法之前,就修虚空藏菩萨求闻持法,虚空藏菩萨有一个特殊的法,叫「求闻持法」。行者修这个法,就能够得到与一切智慧得闻持,空海大师不是求虚空藏菩萨发大财,好去中国多买一些经典回来,不是这样。须知,菩萨的「空」或是佛菩萨所证的「第一义空」,这个「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个「空」的意思是把你的「我」跟「我所」给空掉,叫「空」。因为「我」跟「我所」是你自心里面的垃圾,你那个自心里面就堆满了两座垃圾山,一个是「我山」,一个是「我所山」,这两个大垃圾山挤满了你的心,即使你有很大的财宝都进不去。必须要把「我」、「我所」山去掉,让心如虚空,清净广大无量,名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说什么都没有,是指没有垃圾、没有业障、没有「我执」、没有「我见」、没有「我爱」、没有「我慢」,这就是菩萨「空」的境界。这是菩萨「空」的第一个境界,第二个境界把垃圾清出去以后,可以修积无量的福德智慧充满其间,所以这个「空」就「空而不空」。从没有染污的「空」,到进入了充满一切福德智慧万德庄严的「不空」,这样才能度众生。你看佛如何度众生?如果他没有两把刷子,他没有一些福德智慧,如何能度众生?所以度众生是要有本钱的,而且要大本钱的。你要有大本钱,要当家作主,要作王;因为王的关系,你能够自在受用、自在使用,你自心王国中的一切珍宝,你想要怎么样布施、怎么样利益众生都可以做得到;因为你是「主」,「主」就是王,把那一点去掉,有那一点表示有头就是「主」,「王」上面那一点是「头」。「王」是法王,你要自己成为法王,自作佛,称为「主」。这里讲「主」与「空」才是本,如果一心的往前进的话,进修本性「主」与「空」,必定能够得到菩提的大果。二乘舍本逐末,只到了《法华经》所说的「化城」。什么是「化城」?以《法华经》来讲,就是「了客尘」。什么是「了客尘」?去轮转,断染污。「客」是三界轮转,「尘」是六道的染污,所以这就是出三界,但这只是初步的目标,不是究竟的,是权宜的境界。有点像你生病了,发高烧,不管你是什么病,医生一定先给你退烧,烧退了再来治其他的病,因为发高烧是最直接、最危险的,必须要先去。众生的轮回跟染污是最严重的病,所以先去;不轮回、不染污了,再来修无上菩提。我顺便讲,你心中所有那个染污、业障,你没有去掉相当的程度,你一天到晚谈成佛、谈无上菩提,那都是白搭的;你一定要去掉相当的东西,家里垃圾要清的差不多才行。要不然,你买很多欧洲进口的家俱都放垃圾堆里,你看这有用吗?那些高档的欧洲的床放在垃圾堆里,你看睡起来好不好睡?连床上也是垃圾。这就比喻你不除染污、不除心垢、不除业障而修菩提,没什么用,而且也修不太动。如果是这样子不去染污、不除业障而修菩提的话,就如古人所说的,你就变成一个「绣花枕头」。什么是「绣花枕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为以前的枕头里面塞的都是破棉絮,可是外面却用锦锻绣得很漂亮的,花、鸳鸯什么的,所以做人就不能只是表面上很漂亮,里面就一团糟。

[最后再提示几句,以为本段之总结:一切众生之本性常住,有如「主人」,]一般[无有来去,亦不消失;]有来去的就是「来客」,不是「主人」。这个「主人」也不消失的。虽然这个不是很醒目的,但「亦不消失」这四个字非常紧要,也就是本性是常住,不会磨灭,永远存在,常存的。[本性如「空」,今虽容受无量烦恼,然其体本不动摇,本不生灭。]必须要去体会这个意思。好像一面镜子,镜子会照很多东西,譬如它照了花,镜子里面有花吗?因缘故,所以它有花,可是那个花是不是在镜子里面?没有,那只是个影像。我们的「心镜」也是一样,我们「心镜」会显出种种相,心、心所法,烦恼、随烦恼,喜怒哀乐种种相,都在我们「心镜」上显现出来,就如镜子一样。虽然显现,但是我们心的本体那个镜子不会被色相染着,也不会刻在上面。我们「心镜」显出种种色相,跟镜子一样,「遇境则现」,境界碰到就现出色相;「境离则隐」,境界离开以后,这个色相就灭去隐藏了。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