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97成观法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义贯讲座097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上次讲到,「发明空中诸有尘相。」

【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

又比如「新霁」,久雨初晴,下了很久的雨,然后开始放晴了,这就比喻久迷初悟,「清阳升天」,「阳」就太阳,「清阳升天」比喻佛的慧日升于法界。「光入隙中」,佛的智光入,「隙」是指我们众生心门的缝里面;「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发明」就发现、照明,「空」是指本心的空中,清净无相的空中,就现出了诸有的微尘相,那就是所谓的游丝或浮尘。

【尘质摇动,】

这些浮丝或游丝虽然会摇动,「尘质」比喻(或代表)尘沙惑,虽然摇动来去不停。

【虚空寂然。】

却反显出虚空是本心,却反显出本心寂然不动。前面讲「光入隙中」,这是心门的缝隙,因为初修、开始修行、初修初悟,所以心门开了,但这心门不是完全开了,只开一条小缝,初悟是小悟了,所以这心门开了一条小缝,让佛日的光辉照进心扉里面。

【如是思惟:】

于是我就这样思惟,憍陈那(憍陈如)他这样子的说。

【澄寂名空,】

「澄寂」,就是澄寂不动之体,就名为虚空。

【摇动名尘,】

而在虚空中摇动的,就称为尘。寂然不动的就是虚空,不住摇动的就是这些尘,

【以摇动者名为尘义。」】

「是故以摇动者名为尘义。」所以就以生灭来去之相的就称为尘,换句话说,尘有动摇,虚空沈寂不动。譬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早上或下午,尤其是下午,你坐在藤椅上休息,把门打开一个小缝,落日照进来,或是早上晨曦照进来,看到门缝里面一条光,光柱里面就很多游丝、很多浮尘在动。你搞不清楚它那到底是生物还是无生物,但你可以看得到就是很多。这条光柱里面的游丝或浮尘就象征我们心中的尘沙烦恼;这些浮尘游丝不断在动,可是光中那个空、那个体却没有动摇,那个光的那个体本身就代表我们本性,所以我们本性不动,但心里面所现出的这些烦恼一直不断的在动。这个本性不动之体有如这缝里光隙所现的虚空一样是寂然不动的。而且还要注意:也必须要有日光照的时候,你才可以看到这些游丝;同样的,我们众生的心中如果没有佛日的光辉照进去,永远也看不到我们心中这么多浮尘、游丝,也就是尘沙无明。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太阳光一照,才能看到空中有很多游丝;同样,我们心中因为开了一点,好像心门开了一点,佛日照进去;光是心门开没用,还要佛日照进去,你才看到我们心中有很多无尽的烦恼动来动去,那就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心、心所法刹那刹那生灭不住。

【佛言:「如是!」】

「如是」就是印可。佛就印可他所说的:「没错,就是这样子!」

[注释]

[「憍陈那」:又翻成憍陈如,即阿若多之姓。]「阿若多」是他的名字,他姓「憍陈那」。

[「我今长老」:佛在鹿园说法,阿若多最初得解,成阿罗汉,]在鹿野苑说法的时候,阿若多最先开悟成为阿罗汉,[为法性长老。]「法性长老」就是他年纪上不一定很老,但是他因为证得法性,证得法性已经很久了,所以称为「法性长老」。长老有「生年长老」、「法性长老」、「戒腊长老」,得戒很久,譬如很早出家,戒腊很久,但他年纪并不是很大。譬如说20岁出家,到了四、五十岁的时候,他就是长老了。

[「独得解名」:阿若多之义为解本际,]「解」就是了解理解,理解本际,[此为憍陈那之名,故说独得解名,又三乘圣人多以宿世所修因缘,而得其名,]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合在一起就「三乘」。三乘圣人通常会因为他宿世所修的因缘,因为修成就了,就以他所修的东西、他所修到的智慧或果位,作为他的名字,所以[实非偶然。如阿若多以解而得悟,故得「阿若多」之名;又须菩提为空生,而须菩提后来为佛十大弟子中,解空第一。]

[「因悟客、尘二字成果」:由解而悟此二字,因而致果,是其次第。]

[「行客」:旅行之客人。]

[「旅亭」:旅店、客栈。]

[「或宿、或食」:此比喻六识所攀缘之妄尘,停留于心中之时间有长有短,其长者不过如一宿,短者如一饭之顷。]如吃一顿饭的时间。

[「俶(chù)装」:整装。]

[「不遑」:无暇。]没有空闲。

[「自无攸往」:「攸」,所。自然无所往。]

[「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不长住下来的,就称为过客;若是住下来的,便成主人。又,「不住」即是无常,「住」即是常。]所以是不变的。[无常变灭来去的,即是来客,曾不久住,]凡是来往的客人是不会久住的,[用来比喻]或象征[六尘及六识妄心。常住不动不变异的,即是主人,用来比喻其真心本性;]佛法里面的比喻,可以说是「象征」或「代表」的意思。「常住不动不变异的,」就是主人,用来比喻其真心本性;因为真心本性是我们众生自心中的主人,所以它是不会跑掉,也不会改变的,[不管经历多少过客来来往往,但主人还是在那里。]有一个禅师每天早上都会喊「主人」,他自己就回答:「有」或「在」。另外有一个禅师就喊自己的法号,譬如他的名字如果是「真常」,他就喊:「真常!」他就说「在」。什么意思?「真常」就是我,我在,就是提醒自己觉知;喊「主人」那个就跟这个更相应,「主人啊」,「在」,表示自己当家作主。一方面是提醒自己要念念觉知,一方面提醒自己当家作主,不要被六尘缘影变主人,被六尘缘影牵着跑,到处去流浪,那就不是主人就跑掉了,就不是主人,就不住了。

[「新霁」:「霁」,久雨初晴,]「久雨」就表示久住三界,我们众生都是住在三界里,「久雨」表示我们众生受了很多的苦。「初晴」,初断惑或初悟,或是[喻初入道或初见道。]都是一样的意思。

[「清阳升天」:「清阳」,早晨之日。比喻依教起修,由观行力而心光显耀,如日之初升,照见思惑之微细妄想,生灭晃跃不住。]

[「光入隙中」:「隙」,缝。好像早晨太阳出来时,人在室内,把门打开一条缝,阳光从这条缝隙中照进来。「隙」,比喻心扉,因此时心未完全开悟,然已见道,]「见道位」就好像门开一个小缝。如果是「证道位」,就是门全开了。「见道位」[故有如开一小缝,让智慧之光射进来。]

[「发明空中,诸有尘相」:「空」,比喻真心本性之体,不动而能容,]真心本性的体本身不会摇动,但是能够容纳一切,[故如空。这时阳光射进来,便看到空中有很多微细之尘相,这些尘相,平常若无阳光照进来,是根本看不到的。比喻自心尘沙无明之惑,若无如来慧日之光来照,以凡夫之眼,]不可能看得到,[即不可见;若开道眼,以如来智光,便了了见。]如来有智光,但自己也要有眼睛。譬如有太阳光,你是瞎子,你怎么看得到?还是看不到。如来有智光,自己有不瞎,还要睁开,所以要开道眼。为什么能「开道眼」?因为见道,见道故开道眼;开了道眼,就可以看到自心很多的境相,尤其是见到自己自心的惑,尘沙惑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了了见。我们学佛以后,知道自己心中有烦恼,那个都是比量的,没有真正看到;比量知自己有烦恼,你看到自己有烦恼没有?看不到。你有感觉,但不是很清楚,所以是比量知。为什么?因为还在睡觉,眼睛还没开,没有开道眼;没有开道眼,就看不到自心。见道明悟,悟了,才能就好像开了道眼一样。我们学佛的渐渐觉得自己心中有烦恼,但不是真正看得到,所以那是比量,不是现量。

[「尘质摇动,虚空寂然」:阳光照进室内之后,不但可看到空中有很多很多的微尘,而且这些微尘没有一个是止息的,]你看那条光线里面所有的微尘都在不停的动,而且动的很厉害,那个恐怕比苍蝇或蜜蜂的翅膀动摇的还要厉害。有一个母亲说,她的儿子问她,苍蝇或蜜蜂翅膀摆动一秒锺几次?年轻的妈妈答不出来,儿子讲一秒锺30次。美国还有一种很小很小的鸟,它那翅膀拍动比这更快,好像一两百次,一秒锺,很小很小、很可爱。这些微尘没有一个是止息的,这代表我们心中的烦恼没有一个是停止的,都不停的在动,它动了我们心就受到烦跟恼。而且[每一个都是不断地动摇不定;但是反观这些微尘所在的虚空,却丝毫不受这些微尘的动荡不安影响,还是一直保持寂静不动。这比喻本性如空,容受无量六识客尘烦恼动荡不安,但真心本性之体,一点也不受这些烦恼所动摇,]可六识心动摇的,六识心有动摇,本心本性不动摇,本性之体[还是一直寂然不动;]「寂然不动」也是很有意思,因为不动,所以它很安静,安静没有声音。但你用想象的,那道光里面那些游丝微尘一直动,可以感觉很热闹,好像可以听到它的声音一样;相对于光的体是不动的,所以就寂然,没有声音;不但不动,而且没有声音,所以「寂然不动」的「寂」也是一种比喻。[因此:客尘烦恼徒自扰扰攘攘,真心本性本自不动。]客尘烦恼自己徒自扰扰攘攘,凭空自己就吵吵闹闹的,但真心本性从来就没有动过。[是故六祖大师说:「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就是真想不到。真想不到这个自性居然是本不动摇。为什么这么说?这是依刹那刹那,以及依三世而说。我们心里面的烦恼,刹那刹那都是来去不断,迁流不停,可是真想不到我们这个本性并不受它影响,一直都是不动的,不动也不摇。摇动,你可以想象一盘水,你把它摇晃,摇晃了以后,水好像有涟漪一样;你摇得大了,涟漪就大了,波动就大了,所以叫「摇动」,你要这样想象。小的,你就想象一碗水或一盘水;大的,就想象一池水,风吹,小风一吹就有波澜,大风一吹,它就起波浪;乃至如果是大湖,一吹就好像海一样,就起波涛。波就微波,澜就是稍微大一点,涛就是滔天大浪。

[「摇动名尘」:「摇动」,]象征(或代表)[即生灭来去之义。]你到海边去看,波拥上来、推下去,不是一直都拥上来,所以来来去去,用波浪来代表生灭或生死,来来去去。

[义贯]

[此「时憍陈那」即「起立」而「白佛」言:「我」如「今」之所以得成「长老」,且「于大众中独得解」本际之「名」,是「因」我「悟」了「客、尘二字」而「成」圣「果」之故。(所以现在我来报告一下我是如何悟了这两个字而证圣果的经验。)]我记得自己年轻的时候,几十年前,看到有一句话也是很有名的,中国的哲学家、宋明理学的说:「有读书而不识字者,盖识字甚难;」有人读书,但不认识字,因为识字是很难的。譬如「孔子识仁字,孟子识义字;」孔子识得一个「仁」字,孟子就识得一个「义」字等等,所以真正认识一个字,真的是很难。这个「识」的意思,就等于我们经里面讲的「解」字。憍陈如就是解得、识得了「客」「尘」这两个字。我们一般人虽然知道很多的字,但是真正的都不深入,不是真正解得。憍陈如就真正解得「客」跟「尘」这两个字,因此就开悟。依《论语》来讲,孔子是解得「仁」这个字,所以他很深入的能够发挥「仁」这个字,孟子就解得「义」这个字,有另外一句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样的意思。我「悟」了「客、尘二字」而「成」圣「果」之故。

[(所以现在我来报告一下我是如何悟了这两个字而证圣果的经验。)首先说我如何观客这个字。「世尊,譬如行」旅之「客」,于其途中「投寄旅亭」,]住到旅店里面去,[于此旅亭中「或」住「宿、或」饮「食」,而住于「宿」或饮「食」之「事」完「毕」后,便再「俶」理行「装」而奔向「前途」,因而「不遑安」心居「住」下来;「若实」是旅店的「主人,]这个是客人,旅客是没有时间来得及安住下来的,「安」是安心;安心,所以安住。「若实」是旅店的「主人」,[自」然「无攸往」(无所往)。]如果是主人,就不会到别的任何一个地方去无所往。[于是我就「如是思惟:不」能长「住」的即「名」为过「客」,若是常「住」不动的方得「名」为「主人」,是故便「以」念念「不住」迁流不息「者名为客」之「义」。以上就是我如何参悟「客」字的经验。]因为他真正懂得「客」的意思,所以他就决心不再做客人了,要做主人,当家作主。客人一定要客随主便,不是主随客便,所以客人来来去去,凡夫一辈子都是栖栖惶惶,章回小说里面讲人逃亡或奔跑的时候形容为「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你看我们众生一直都是这样子,不晓得在赶什么,要赶到坟墓去,都是急急忙忙这样子,来去奔波,没有停,惶惶不可终日。我顺便告诉你,不管你是看经、读经、念经、或是思惟,你一定要找一个最紧要的句子,乃至最重要的几个字或一两个字,深入去体验,常常记得它、常常去念它,久久能真正深入这个句子或这个字意思,能够转的你业识,转你的心;转你的心,从迷转悟,因为你悟得这个字的道理,因此就带动你令你的迷心能够得悟。或者是四句偈、两句等等,你常常最喜欢、最受用的常常去念它,你就能够深入其中,久久熏习、久久熏修,就能够令你的心越来越明白。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