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颂义贯103成观法师

唯识三十论颂义贯103

成观法师讲解

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拿起《唯识三十论颂义贯》,我们今天继续讲,182页,上次讲到182页义贯前面,现在继续讲义贯。

[义贯]

[第「三、通达位」,此即「谓诸菩萨所住」之「见道」]这个通达位就是诸菩萨所住,住就是进去,入而不动叫做住。刚刚讲说这个住的意思是入而不动,入什么?入那个境界,入其境界而不动叫做住,进入那个境界而不动,要不然你进去了又出来了那不叫住,马上搬进去马上就搬家了,就不叫住了,不动就不在迁移了,不迁不移叫做不动,所以菩萨住在这个见道位,[(以有别于二乘之见道),]二乘的见道就是初果了,须陀洹果见道位,但是菩萨所住的见道位是初地,初地菩萨。见什么道?见真如道,所以叫做见道。二乘的那个见道就是入了初果了,跟见真如道是不一样的,他见的那个四圣谛,二乘所见的道是四圣谛道,见了四圣谛道就可以七生七死,再往返于娑婆七生七死就可以证涅槃,证阿罗汉果然后得涅槃,这不一样,这个菩萨见真如道入初地圣位,将来就能够成菩提了,[是「在」于「通达位」,以其能「如实通达」真如;此通达位「其」行「相云何?」以颂释曰:]所以见道位就是通达了真如,[「若」于四善根修行圆满「时」之菩萨,「于所缘」之真如境,以根本无分别智如实照了,一切皆如,故都实无所得,不取种种依于戏论之相。]四善根复习一下,暖、顶、忍、世第一,也就是四加行,这个四加行不是密教的四加行,而是唯识学的四加行,或是通教的四加行也是暖、顶、忍、世第一,同一个名称,但是境界不同,层次不同。如果在这个暖、顶、忍、世第一修行圆满的时候的菩萨,「于所缘之真如境」在他所缘的那个真如境,这个菩萨他缘什么而修呢?缘真如而修,所以所缘的真如境,缘真如而修换句话说就是他修行的对象是真如,所以叫缘真如境,「以根本无分别智如实照了」那个时候他所证到的根本无分别智,来如实照了,「一切皆如」他因为证入真如嘛,然后就照见一切都是真如,换句话就说:照见一切法皆有真如性,「故都实无所得」你看看这个法讲到后来,还要回溯到《金刚经》的无所得,无所得是非常高的一个境界,那个《心经》也是,以无所得故。那为什么说无所得呢?我跟你讲,一切凡夫、外道、二乘,如果讲到说无所得都会害怕,无所得为什么要修,问题就是说,为什么说无所得?无所得就是因为无所贪,因为无所贪所以不得,你贪一定会得,所以无所贪故无所得,无所贪,当然接着无所求、无所取,最后是无所得。所以这好几个步骤,第一个贪是起心,这根本,你起心有所贪,那就有所求,你去求了就会有所取,有所取就有所得。所以这个根本因在你那个贪,令你那个贪心断才能无所求,所以你不贪就不求,不求则不取,不取则不得,不得则无所得,所以这个无所得是这个意思。无所得那你还修什么?我告诉你,这是要依大乘最高的境界,真如本性也就是佛性,依佛性而言,佛性具足一切,所以你不需要再去求得什么,你只要证入自己的宝藏,就一切具足了。可是现在就是因为迷,然后欲有所求,欲有所得,那如果不得的话,就不安心、不放心,那得什么呢?得很多东西,乃至于种种得,到最后,都是一次一次累积,因为得的关系所以反而被那个得所绑住了,不得解脱,众生都是这样子,尤其是凡夫,凡夫所求得的都是世间的染法,所以越求就越多,业障就越多。那你说如果是圣贤学佛的人,修行的人那他也求得,他也求戒得戒,求定得定,求慧求慧,那这不对吗?这个是对的,为什么对呢?这是对治的对,因为你有贪、瞋、痴,所以要修戒、定、慧,来把它对治,因为你有毒菌发炎了,所以一定要消毒,所以戒定慧是消毒水,那消毒水还不够,就要抗生素,所以戒定慧就是抗生素,可是病好了以后你再吃抗生素人就虚掉了,所以抗生素也不能吃多。所以戒定慧到后来证入真如以后,就一切皆如,那就不用再用药了,是这个意思。所以你把一切的染污都去掉以后,然后你就恢复本来的健康了,你把那些细菌都去掉,恢复本来的健康了,就不用再用抗生素了。因为你本体有抗体,你生病的时候没有抗体,你染污的时候没有抗体,但是那个染污去掉那就有抗体,就不要再吃,越吃反而会越病,所以越吃是什么呢?你已经到了那个地步,你再吃的话那就变成法执。凡夫是我执,染污,然后圣贤修法,去掉染污,染污去掉以后我执没有了,剩下法,再执着那个法就变成法执了。那如果执着那个法法执的话,就不能更进一步得到无上菩提。所以这个是层次的问题,所以我跟你讲,这个很有意思,凡夫因为俗染种种贪爱,那都是我执,佛因为看到我们种种我执,执我也执外在的东西,那都算我执所摄,所以坠染污,痛苦,所以烦恼,所以入生死。佛慈悲讲了法,叫我们修法,去掉我执,我执没有了,或是少了,接着就剩下法,剩下法也会对这个法起执着,那就变成法执。那如果得了法执以后就不能进修无上法,就不能进入无上法,无上法就是无上菩提,所以就必须要舍法执,对法也不能执着,对法不执着并不是说把法都丢掉了。那我举一个例子,你学了太极拳,那你如果不执着太极拳,可是你还是会打太极拳。你如果学会弹钢琴,但是你不执着贪爱钢琴,你还是会弹嘛,而且不但会弹你会弹的更好,因为我所谓的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你就可以掌控,但是你若进去以后就被音乐这一道给迷了,你永远不能够超越它。所以你对任何一道,任何一种学术、技艺,你如果学了,你就进去了,进去你如果不出来反观之的话,你永远不能超越它,而且你永远没办法精通,真正的精通通达,因为你就迷在那里面,每一种东西都有它各自的可以说是无止无尽的,各行各业,各种学术都是无止无尽的,那你就是一味地进去,你不出来看看,反观之的话,那你就迷在里面。所以入乎其中出乎其外你就会掌控它,你就可以把它学得更好。这不只是文学、艺术、哲学等等,连所有的学术都是一样。因为你出来以后,你的心对这一行就比较放松,就不会那么紧张,你的心就好像在旁边看他或是在比较高的地方看他,所以就不会迷在里面,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若于四善根修行圆满时之菩萨,于所缘之真如境,以根本无分别智如实照了,一切皆如,」就照见了一切都是真如,「故都实无所得,」就是《楞严经》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妙真如性,真如所现的,所以都是本有的,所以就无所得。刚刚讲的,你虽然说无所得,但是不会失去,你只是不执着、不贪爱而已,那是不会失去的。再举一个例子,譬如说你有一万块,在你包包里,或是在哪里都没关系,但是你不执着它,它也不会跑掉,当然除非你把它花掉,所以这无所得是这样子,任何东西都一样,所以不要害怕、不要误会无所得不是叫你把它丢掉,没有了才叫无所得。麻烦的就是有而无所得,这没有而无所得到容易,没有无所得那每个人都无所得,没有修行的人都无所得,现在是有修行,有修有证而无所得,因为不贪爱故,所以这个心清清朗朗,但是它万德具足,这才是真正的无所得。那如果说都没有,没有修什么体验也没有,什么修行也没有,所以说无所得,那虽然是无所得,因为你什么东西都没有嘛,那不能叫无所得,那个是叫做没修行,不是无所得,那如果更差的话叫做没修养,那不叫无所得。有的人学佛学了很久,然后脾气还是很不好,人家问你这个学佛人脾气怎么这么不好,我无所得啊,那当然嘛,因为你没有得定,你心散乱嘛,所以这个都胡扯,一知半解,把那表面的意思当作一种借口,不懂的人就辩不过你。「不取种种依于戏论之相。」这个戏是儿戏,什么是论呢?言语思辨叫做论,用言语思维,然后辨别以及辩解,这个叫做论,讨论、议论,那什么是戏论呢?好像儿戏一样的言语思辨,那好像儿戏的言语思辨是什么呢?就不能当真,儿戏,小孩子玩家家,你当爸爸我当妈妈这是真的吗?这是假的。那是什么?所有的一切世间凡夫外道乃至于二乘种种言论,都不究竟的言论,都叫做戏论,因为它不能跟真实会和,它与真实不能会和,所以是戏论。就好像小孩子一样,说一说、玩一玩是可以,但是不能当真的,这叫戏论。如果是佛菩萨的言论呢?那一定是很严肃的,而且是真实的,契理契机契事,佛菩萨的言论就是契事、契理、契机,契理的意思就是合了,合于事合于理合于众生的根机,所以不是戏论,不是说的玩的,都是有真实作用,而且很重要的,是大人之论不是小儿戏论。[「尔时」乃得名为实「住唯识」真胜义性,]那个时候才能真正住在唯识真正胜义性,也就说已经[亦即已证得真如;以能证之智与所证真如,]能证的智慧跟所证的真如,这个真如是我们的目的,这目的有了、目标有了,方法手段也要有,要有智慧才能证入真如,真如是我们所证到的境界,所以称为所证,智慧是能证的手段、工具、方法,所以智慧称为能证,能证之智跟所证到的真如,以能证的智慧去修证而证到了真如。所以这个是层次的问题,虽然说无所得,但是无所得是要经过层层的阶段,所以不是一下就无所得了。你要怎么样无所得?你要修积无量的善根,无量的智慧以后,然后都不执着,都不执着哪一些智慧功德,那就是无所得,那就入无上菩提。就好像一个千亿万富翁,他都不贪爱执着他的财产一样,你才是真正有钱人。那如果很有钱而很贪爱、很执着、很小气,那就是守财奴,那不是有钱人。佛菩萨就是有无量的功德智慧,而且都不执着、不贪爱,所以他能够做大布施,他可以把自己的智慧跟众生分享,这只有佛能这样子,其他的外道都不行,外道的神都不行。你有看到哪一个神说他的信徒也可以变成跟他一样的神,那他的信徒跟他变成一样的神的话,那他就不神了,那他现在为什么那么神呢?就是因为只有他神,别人都不准神嘛,所以他神,他就很神气。但是以佛来看他这个神气就很俗气,因为他还是凡夫,他还是众生,才会贪爱,乃至于贪爱他唯一的地位,而绝对不能让人动它,你也想要成为神,那就犯了大不韪,那就稳死了,要下地狱的。所以你看,你学佛法就是还是要懂得世间法跟外道法,然后一比较才能更加地欣赏我们佛法,才不是更增加,而是真正地欣赏,才能信心不二。否则就会觉得说,唉,好像基督教有些地方也不错嘛,然后道教有些地方也不错,回教他们有些地方也是很严格的,那就完了,赞叹外道。但是佛弟子要懂得如来法的珍贵,要称赞如来,不能称赞外道,所以你偶尔因为习气的关系,然后想要称赞外道时,赶快收嘴,收不了嘴的时候就打自己一个巴掌。[性相平等平等,]因为你证入真如以后,性与相是平等。所以你看唯识学最后还是性相融通的,不是说只是研究相,相宗这样子,所以性跟相到后来是平等平等,什么是平等平等呢?常常听到这样讲,不要变成口头禅,要完全了解那个意思。性跟相相契、相入,契合互相入,契就契合,入呢?互相进入。所以看起来就像合二为一,事实上是合不是一了,性还是性,相还是相,只是它融合在一起。这个就像美国高速公路有闸道,进去就是要跟主线道的那个车流要合在一起,所以你在主线道的高速公路上,他会提示你说,旁边有闸道的车流要汇进来,要merge合进来,你要小心,因为旁边会进来的,merge就是合在一起,这个比喻非常恰当,为什么?因为车流合在一起,但是那个车不好合在一起,车合在一起就出车祸了嘛。同样性跟相合在一起也不是性就变成相,相就变成性,他就是合在一起,意思也就是说没有冲突。所以性相相契相入,合二为一但是,所以你常常看到非一非异,这个性跟相互相契入,但是非一非异,性跟相不是一,不是同样的,也不是不一样,为什么?因为它仍有自体,而且仍有它的作用,所以性相平等平等,并不是完全一样,只是地位上平等,[故能照之智与所照之如,俱「离」于能、所「二取」之「相故」,]能照见的这个智慧,跟所照见的真如,都离于能所二取之相,所以实在没有能取跟所取,但是如果心颠倒的时候就觉得有能取跟所取,[此为证入通达真如之位,因此得名为通达位。]能取所取我再讲一次,就好像我们看到一朵花,我们用眼根摄受这朵花,然后我们就认为说我取了这朵花的相,但是实在没有取,你怎么取,难道你看到那朵花,你把那朵花塞就你眼睛里面,那就真的取了,但实在没取,你所取的是什么,花的影像而已,影像实不实在?不实嘛,因为影像不实,你取了那个影像,可是让你感觉有那个影像感觉你真的好像有取,那实在是没取,所有的色、声、香、味、触、法都一样,你觉得你有取得,你有受用,可事实上没有,都是影像而已,但是我们众生都把那个影像当作实在,也就说把虚的当作实的,那因为虚的你把它当作实的,觉得有所取、有所受(接受)、有所得,这个应该懂了嘛。好,我再讲一次,(法师敲一下磬)听到那个声音吧,《楞严经》里面讲,佛问阿难说,你听到那个声音吗?(法师敲一下磬)听到那个磬声吗?是那个磬声跑到你耳朵去,还是你耳朵跑去抓那个声音,还是那个磬声跑一半,你的耳朵跑一半,在中间相碰,然后你的耳朵把这个声尘给吸进去了,到底是哪一个?是声来入你耳,还是耳去就那个声,还是耳声在中途相碰,哪一个?都不是,声有来进你的耳吗?如果有声来进你的耳的话,那么你的耳朵里面能装多少声,声能够进你的耳,声应该是实在的东西进你的耳,可是声是什么?声是空气嘛,这个声音跟我们人发的声音一样,是气,是风向,那以物理学来讲是空气的震荡的波动振幅,记得吧,物理还记得一点吧,振幅这样...传进来,可是空气不是到处都有吗?所以不是那个声音进你的耳朵,当然更不是你的耳朵去就那个声音,譬如说这个磬是在我旁边,那如果是十公尺外,我耳朵没那么长。除非有一个寓言,说国王的耳朵,国王的耳朵很长很长,有一个声音你耳朵就要伸出去接那个声音,那另外一个出现一个声音,你的耳朵又要伸出去接它,可是你的耳朵可以同时接很多声音,那你只有一个耳朵,声音这个是错的,而且你也没看到你的耳朵跟那个声音在中间相碰,所以是什么,所以这一切法就是这样子,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耳根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声尘本如来藏妙真如性,色尘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眼根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不可思议。这个就是能取所取,你以为你眼睛有所取,或是你耳根有所取,有所受用。那么我再讲一个,这个才精彩,一个男的跟一个女的相见,男的爱女的,女的爱男的,然后就觉得他拥有了她,或是拥有了她的爱,你那这个拥有,拥有吗?没有嘛,自己你认为拥有,自己片面认定,而且这片面认定的程度每个人不一样,这个男生认定的可能是百分之八十,女生认定的可能是百分之九十,或是百分之六十,那就是男的爱女的多一点或是女的爱男的多一点,但是很少是正好一样,这很少,如果正好一样,而且都是满分,那就是理想夫妻了,可是天下很少理想夫妻,而且那个理想也会无常,也常常会变成不理想,就是说你拥有了对方,那就是取,你真正取了他的爱,取了他的心,你有取了他的心吗?不管那个心是实的、抽象的,你都不可能取,实的心在她心脏里面,你不可能取,抽象的心那是想象的,那更加取不到,但是你就是很肯定,为什么?我就是看到她的眼睛我就知道,我是拥有她,所以自己就是一种很自我认定,很罗曼蒂克的这种想法,但是事实上是无所取,而且也无能取,你无办法取,人心隔肚皮,你没办法取,所以都是自己一厢情愿,那众生都是这样子,一厢情愿以后,还会强制他人,因为这个一厢情愿强制他的,以自己的能取所取强制他,所以佛菩萨就告诉我们说,实在没有能取所取,你认为你取得了他的心,得到他的爱,事实上实在不可能,不过当然了,你还没有修的那么高,知道这个道理以后,你就假装说还是有,但只能假装,因为什么,因为是戏论,一切世间法都是戏论,包括我爱你,你爱我都是戏论,因为跟孩子玩家家酒一样,我爱你,你爱我也会马上就变。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