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45成观法师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45

成观法师

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原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

拿出大乘百法明门论,上次讲到念心所,没讲之前因为有一些是新来的要交待一句话,为什么要研究唯识学?因为为了要讲楞严经,而楞严经里面有很多唯识学,你如果没有研究过唯识学你再来看楞严经,没办法完全彻底了解。为了让弟子能够真正了解楞严经的意思,所以必须要先有唯识学的根基,也不是说非常深入,但你最起码的知识要有,有这样根基才能够真正的深入大佛顶首楞严经。第二点,我们学佛就是为了所谓的转识为智,转识为智就是转凡为圣,那个识就是八识,八识只有在唯识学里面讲的很清楚,一般其它的显教性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都不讲这些东西,只是点到为止,只是有个名相,不甚了了,但在唯识学里面有非常详尽的、有体系的发挥,让我们知道我们这个心识是怎么样运作的。研究唯识的意思就是让我们知道我们这个心是怎么样作用、运作的,要转识为智,断染成净都必须要有唯识学的知识运用到我们实际的修行,才能真正所谓明心见性。明心什么?明我们自己心的作用、明自己心的心相。先明心相再见自己的性,明自心相见自本性叫明心见性。

上次讲念心所,为什么学这个念呢?念就是为了要修念而得定,因为我们众生心都是散乱,怎么散乱?哪里散乱?是心念散乱,所以心不定,因此佛在教弟子们怎么样修禅定的时候都是从念着手,上次有详尽的发挥过关于念。所有的观想法都是从念开始,得到一心念的时候或念一心的时候就可以继续修定,也就是心已经不乱念、已经不散念的时候开始修定。

[「定」:梵语三摩地(Samadhi),]我们中文不晓得为什么古代大师变成三昧了,奇怪这是错误的翻译可大家都习惯就三昧。音不对、意思也不对,因为昧就是不明了,可是修定是要明了的,怎么翻成昧了,这个字意思也不对。音也不对,摩地怎么变成昧很奇怪,大家都已经习惯三昧就三昧吧。Sam是正的意思,madhi定,合起来正定,义为等持、或正定。等持就指定慧等持,为什么叫定慧等持?相对于有定无慧,象凡夫外道修定就有定无慧,有的人民国初年有一个大德是习禅的,他写笔录或年谱就讲坐坐就定去了。定去了如果是照真正禅宗来讲应该是错误的,可以定了,但不能定去了,为什么?你去到哪里?你定一定要摄心在内,心不能往外跑,如果定去了跑哪里去了?变阳神出壳、阴神出壳那是道教的东西,这差一点点搞错就错了。定了就定了不要定去了,这很厉害很奇怪,那位就是自己跑到山里面闭关也没有人教,末世就这样,善知识难得就自己摸索,讲的好听摸索,讲不好听就有点盲修瞎炼。

常常摸错了也不知道,可他很用功,舍身相予,拼命的打坐,坐以后来他的年谱里面讲偶尔出去走走步行如飞,身轻。可是他有一次深山里面有一个禅德,他就去参访,那个大德看到他就问他:你在哪里修?他说在哪里修。大德问他:你是修佛道还是修外道?你知道为什么这样问他,因为他头也没洗、也没剃,出家人一头乱发,头发都长了,胡子没剃,身体没洗,穿的破破烂烂。那个大德真的是大德,这位大德他也是很老实就把他的经历都写出来,你就可知那个大德真是大德,为什么?这就是佛法、佛教跟外道的差别,佛教不管怎么样你就要清净庄严,如果是出家众就一定要依靠我们本心所作从初发心自剃发须,没有藉口,不管你是闭关或是什么你不能够留头发、留指尖,变成好像长爪梵志,他没出家前是舍利弗的舅舅,那是外道。佛道不是这样,佛道一定是内外都是清净的,有那个藏密的说闭关的时候不能洗澡,这个是不对的,因为不管是显教、密教在如来经里面讲,不只是说要洗澡而且你如果譬如礼佛、经行出汗的时候也要洗澡,所以一天你要一出汗一天乃至沐浴三次,一定要保持清净、庄严。

甚至有人闭净土关也不知道要剃发,很可怜,也不知道要剃头发,闭了两三年好长跟女生那么长,可是因为长了后来不知道怎么搞的牙齿一颗一颗一直掉下来。后来才知道出家一阵子以后从来没留过头发,一留头发会掉牙齿,这很奇怪。因为我也闭过关,所以种种的辛苦不能为外人道也,但最重要是要有善知识指导,没有善知识指导的话,要靠佛菩萨加持,然后自己的善根力才不会走错路,走错路都不知道。譬如举个例子,虚云老和尚书里面写:打坐的时候不能靠背,靠背会吐血,我在闭关的时候怎么那么厉害不相信,但你在闭关的时候常常打坐,有时候累就靠一靠,真的不行,真的就出血。后来我就思惟那个道理,他也没讲什么道理,其实怎么样?血气压住了,因为你坐久了以后气上来,气上来通常是从尾椎一般所说督脉上来,上来以后通过颈椎到头顶,从前额下来经舌舔上鄂搭个鹊桥接上去,因为这里断掉了,先天就断掉了。所以凡夫没办法证到很高的地方因为这里常常气就不通了;下来到任脉一个周天。因为那个气很强,平常你气不会很强,但是打坐的时候它自然气会很强。

我告诉你气很强你不需要去修吐纳,也不需要去观想促成气流跑动,那个都变外道。你只要沉心专致它自然会这样,它自然的东西,你不要去期望去修那个玩意那就变成外道。现在种种叫你观脐轮、观七轮、观什么轮,不要观那些,观心就对了。心总有一切,你观心然后摄心专注不设妄想,一切不可思议法都会出现,不可思议法出现的时候你也不要去思议,也不要惊怪。因为气起来很强、非常强,它要起来你把它压住不让它起来,就把微血管给胀破了,就吐血了。

[义为等持或正定,]正定是相对于邪定而言,佛的定是正定,一切的外道都是邪定,凡夫是没有定的。[定心所的体性是,]这个定如果你修习到后来得定以后,你心里面就有一样东西、新产品会出现,那个东西叫定心所。也就是你自心会起这样功能。五位百法表,我们一切法分成五大类叫五位,一、心法就是八识;二、心所有法就是我们心的功能或心能,这个怎么样说?这个心法就是我们的心体,心体就好像电脑的硬体、你的电脑主机就是心法。心所有法就是所有的软件,你光有主机能不能运作?不能操作,所以你一定要装很多软件进去,有一些是生来就有的,父母生来就已经帮你装好了;但有一些就不是装好的。譬如第一样遍行这个软件每一个人都有,已经装好,一出生就有;遍行:作意、触、受、想、思,所以你这台新的电脑就能处理这些工作。二、别境:欲、胜解、念、定、慧,别境是特殊、特别的意思,也就是这些软体不是一般人有的,是修行者才有的,修行的人才能有想修行的欲。胜解、正念、正定、正慧,这些是佛教修行者心里面才有这些功能。善也是一样,修善法的人他里面就装善这个软件,包括有十一个小的软体。譬如有人有善心就是他装了善这个软体,所以他有十一个程式,譬如有信这个软体运作对抗不信、对抗对佛法的疑、不信、毁谤,因为他心中有这个信心所产生这个功能,抵抗外面。惭愧、无贪,无贪更明显,因为他修了很久,心里面有无贪这个心所、软件,所以碰到有贪欲这个境界的时候无贪心所就会起作用,抵抗外来的诱惑,而心不生贪,就是因为有无贪的这个程式在你的心体里面,你能够真正很实在的运作出来。

这都是很具体的东西,而不是抽象的,你这个人贪不贪?很明显,有的人比较贪一点,有的人比较不贪一点,有的人非常贪;非常贪的人就是这无贪心所他完全没有,不太贪的人有这个程式,这个程式太小,所以他那个功能就很小,相对的你就可以看得出来。第四项烦恼第一项是贪,因为他无贪的软体太小了,所以相对的贪心所就大,贪心所的功能就很强、就很贪东西。你看唯识学就是讲这个东西,当然你自己看看不出这东西,你到别的地方读也看不到这东西,这是我讲才有。譬如定心所就是你往昔就有修禅定,不是今世才有,所以你八识田心里面就有残余的东西,残余的势力、记忆的影像在里面,我们的心真的就是跟电脑一样,它的记忆体你一存进去除非当机了,但它都一直会保存住。无始劫来你存进去的东西它都会保存住,你如果修过禅定而且得定了,它就会产生定心所,没有得定没有定心,一得定马上产生定心所,你就有一个很实在的软体在这里面,所以你下次要再打坐修禅定的时候,你把主体打开,软件点选进去马上就入定。可是你还没有得定的人,你没有这个软件,所以不能马上入定,你要还慢慢的累积它的势力,等到真正修成功了才渐渐有定心所出现。定心所一出现也就是说你将来只要因缘适合的时候你很容易再得定。

所谓因缘适合第一个环境,第二个你的心情等等,内外的因缘都适合你一修定就很容易再得定,为什么?你一修定马上那个定心所就起来作用,让你入定。我们修定就是为了要得到那个定心所,那个定心所是什么东西?所有的心所都一样,在唯识学里面称无色、无对;无色就是它没有色体、好像抽象的东西一样。无对就是眼睛看不到,也摸不到,所以无色无对,但是它是有那个东西,你有定心所还是没有定心所,那是很判然明了的,一看就知道,有定心所你一打坐那就入定。入定也好多种,大智度论里面讲有的人虽然得了定心所,但不一定每个人运作都一样,大家都一样有定的经验以后。有的人易入定、难出定;有的人难入定、难出定;有的人易入定、易出定。譬如虚云老和尚可能就属于易入定难出定,什么叫难出定?也就是他不能随心所欲的出定。他有一次在山里面煮豆子,煮煮他就说定去了,等他醒来时候豆子都煮干了,所以他没办法掌握他什么时候要定。不过这还不太危险,有一次很危险,他到泰国去开示,在一个大佛寺里面,还没有开示之前他就坐在那边等信徒来,等一等定去了;定去了信徒都来了他还没出定,大家也不敢吵他,结果就定了一天半,定了一天半以后出来时候糟糕时间地点不对两只脚差一点废掉,他因为这样就不能走路,可能气候、气流,也没有好好保护这个腿等等,原来他没有准备入定,他只是坐一坐就定去了,后来没办法下座、起座,后来人家把他抬着走。泰国国王听说他定了一天半这个是高僧大德,要请到宫中供养,没办法走去就抬去,这个叫易入定难出定。

有一种是难入定易出定,一般人大概是这样,很普通;难入定我们都很难入定,这不用说了,易出定,稍微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出来了。易入定易出定这是很大很大的修行人,随心自在,想入定就入定,想出定就出定。我告诉你现在末法时期很糟糕,有很多人随随便便讲我那天入定怎么样,我跟你讲你自己也不要随便讲,打坐稍微心静一点你不要讲入定。你若内行人研究过唯识学,又深入禅法,那个入定有很严格、很明显的情景、境界,有没有入定你随便说说别人不知道,外行人听了好佩服你,内行人一看就知道你有没有入定。你嘴巴讲我入定,可是我一看脑门上写:没有定。而且真正入定就不能,最好是不要讲自己入定,总而言之一句话,上次我就讲过入定得定的人就有定共戒,心就离染,入定以后离欲得初禅,入定至少是初禅。离欲得初禅,最简单第一个你对淫欲没有兴趣,而且你在得定之前大概就不会作淫欲的事情,已经本来就不喜欢了,尤其入了定以后出来你对淫欲不会有兴趣。第二个你一定睡眠很少很少,少到顶多五小时,三四小时、两三小时这样就够,倒单不倒单到不一定用这样,睡眠就一定很少。为什么睡眠很少?因为睡眠就是大昏沉,心的大昏沉才变成睡眠,昏沉是什么?你们大家都有经验,一听经就磕睡了,那就是昏沉。

两个眼皮掉两个铅锤,一听经就睡去了。还有入定以后二十随烦恼都很轻薄,六大烦恼都很轻,为什么?入定一定是心清净,我讲的定是指佛定,外道定就不说了,外道定他可以乱搞,佛定一定是这样子。六大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都很稀薄,定是相对于烦恼,你烦恼心扰动心怎么会定下来?一定是烦恼稀薄、淡薄所以心能够定。本来烦恼很稀薄,再一入定以后二十随烦恼:忿恨覆嫉谄诳骄无惭无愧不信放逸懈怠散乱不正知全都很稀薄,所以已经入过定的人大概不会心动破口大骂人,这个就是忿。覆,就不会偷偷做坏人怕人家知道这就覆盖。悭,不会小气,想修功德又怕花钱。嫉,嫉妒别人有学问、嫉妒别人有钱、嫉妒别人修行好,这个嫉妒心也小。如果都还是一样,那我告诉你,你可以把这些条一个一个调出来,偷偷帮他检验一下,如果他这些都有那你可以确定他所谓的入定是如假包换的假。

[定心所的体性,]也就是你心里面已经装了一个定心所的软体以后它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你心里面已经有定心所,定心所作用是什么?于所观境也就是说你要观的那个境界,观什么?观想。我们修佛法主要都在修止观,止观一定有一个所观的境界,譬如观佛相好、观出入息、观因缘就是十二因缘观,或观白骨、或观不净观、或观净土庄严、数息观观出入息等等这些都是观,你在作这些观的时候定心所能够令你专注不散,很能够专心不会散乱掉,因为你有定心的功能在。

[意即,这「定心所」,它能令心在所观的境界上,专注不散。]什么叫所观的境界专注不散?你们看这木鱼了没有?你眼睛瞪大点看一下,眼睛闭起来还看到木鱼没有?闭起来还看到?那个就是不散,那个就是你所观的木鱼的相在你心里面产生一个心相不散。开眼的时候见、闭眼的时候也能够见,而且那个形象不散掉表示你的心是专注的,表示你的心是集中观想那个木鱼。我们不说木鱼观莲花也是一样,你看这个莲花眼睛闭起来还有看到莲花,那就表示你心是专注的,什么叫修观乃至于修定?就是令你那个专注的心无限的延长,那个就是修定,你观这个祥瑞的或是清净的相,乃至抽象的道理都能很专心的没有乱掉、没有散掉就表示你心是集中的,心集中无限延长都不断的话,那你的心就渐渐收摄得定。既然你心不散乱就不会断,我们平常说散乱,散乱不是一个东西是两个东西,一个是散一个是乱,先散后乱。你要先散掉以后再乱,等到心要变乱的时候那已经很散很散。你如果能够专注一样东西,专注清净法上的话,你的心就没有散、没有乱,专注不散。你能够专注的原因就是你心中有一个定心所,但你如果还没有定心所至少萌芽了,快要有了,所以你才能够比较长的时间专注不散。可是你如果心里面那个定心所门都没有,一点影子都没有,那你一下下就散掉了,一下下你就不能专注。

[故大乘广五蕴论说:「谓于所观事,心一境性。」]我这本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有一个很大特色,这些注解我所引的都是权威的东西,那个都不是我自己写的,我只是解释,最专业的名词。你在所观的事情上能够心得到一境性,心能够专注一个境界,达到那样的性质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什么意思?换句话说就是净土法门所说的一心不乱,唯识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就更加的很准确、精准,一心不乱就比较大致一点,心一境性就很铁定的、清楚、明晰,你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不乱,那样子的性质就称为心一境性。

[「心一境」即是专注一境不散之义。]上面讲定心所的体性,接下来讲业用;体性跟业用的差别?体性是它本身的功能,业用就是运用,不是他本身的功能而已,而是再进一步推广功能的意思,功能的功能就叫业用。譬如盐它的体性是咸的,但它的业用是可以防腐、冷却。氧气它的体性是它能够助燃,业用就是令快要晕倒的人不会晕倒,氧气筒,类似的。体性是本身直接的功能,业用就是扩展,就好像数学有纯数学、有应用数学;美术有纯美术、应用美术。

[定心所的业用是:能为智慧之所依,]意思是你要有智慧要先有定,有定以后才能够有智慧,因为智慧是依定体而生的。这个所谓的智慧是指清净的智慧,与定心相应的智慧。[因为「依斯便有抉择智生」(成唯识论),]斯就是定心所,依靠定心所人就有可以抉择法的智慧生起来,什么叫智慧?智慧就是会分辨善恶、好坏、是非、高下,没有智慧的人(台语)。有智慧人会分辨就不会被骗,不管是世间法上也好,出世间法上也是一样,这两个不太一样,有世间智的人不太会被坏人骗,有出世间智慧的人不会被恶知识所骗、所误导,变成盲修瞎炼,变成白辛苦一番都没有用。

[意即,若依于定,便有能抉择的智慧生起,]楞严经里面说的因定发慧,[此智慧因为依于定,与定心相应,与清净心相应,所以是真智,]就是佛菩萨的真智。[而不是散慧]与散乱心相应、[染污慧]与染心相应、[黠慧、或邪慧]与邪心相应。[反过来说,若无正定,则正慧无所依,无法生起。因此,以论证经,楞严经说:「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可知,欲求无上正智,须先离于散乱、杂染、摄念入定,方有慧起。也就是说,欲求正智,须从正定入手。若得正定,]得到定体,[智慧即有所依。]

因为讲定,正念能生定,定以后起智慧。讲定我们讲最权威的首楞严大定,上次没有讲的很清楚。首楞严经义贯,楞严法门三大主旨,学楞严经,楞严经的主旨是什么?1.悟真如本性,这是大佛顶首楞严经如来密因,这就是那个密因,诸菩萨万行的根本就是那个本性,要先悟本性真如如来藏才能起修。你说我还没悟,没悟不能真正起正修,一来结缘、二来多多种善根,真正能修楞严法门一定要先悟到本性,这是说真的。悟而后修,不悟复何修?你不悟在修什么?盲修,悟有个根本起修。悟有三种:1.解悟,什么叫解悟?就是我现在讲一个如来藏道理你懂了,这就解不一定悟,悟就是讲的道理全盘都贯通讲悟,大致了解只是解不是悟,不要把解当悟,了解就了解不一定悟。悟了就全都了解、没有一点点疑惑、疑问,这就真正的解悟。2.行悟,行悟依于解悟,你已经解了以后完全都明了,没有一点问题开始去作、去行,作作就悟了,这个悟就叫行悟。行悟跟解悟不一样,解悟是通盘的,你一定要全盘了知,然后才能叫解悟。行悟就有很多层次、很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不一太一样。解悟等于是十信位,行悟就是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这都是不得了的菩萨,分证真如本性,所以行悟有阶段。接着证悟是十地大菩萨,入究竟觉,这是证道位;行悟就是分证觉的。这个悟就是真正的悟了,但这个悟也不是大彻大悟,大彻大悟是十地菩萨入金刚喻三摩地,就是金刚三昧,那个时候自己断最后一分无明,十方诸佛灌顶入等觉,那个叫大彻大悟。

现在末法时期你看很多人动不动就大彻大悟,有人说师父你是不是大彻大悟了,你不要这样挖苦我。我现在不讲什么是大彻大悟,就讲初地菩萨能够化身十亿,其它不用说了,你说现在很多人大彻大悟,你叫他化一个看看。半个都没有,除非用电影的摄影术弄个照片给你看看,这个胡说八道胡扯一大堆,骗外行人,但是末法时期大家就是愚痴坚固,也不看经也看不懂经,就听人家乱扯他就乱信。简言之一句话什么叫悟了?如果真正有悟一定有身心转变,身由粗质转成细质,我们不是着相,但事实上是这样,譬如他学佛之前(台语),他悟了以后整个就变成很柔软,(台语)这是身转变。不要说还是一个大老粗张飞的样子,那就铁定没有悟,心呢?大部分的习气都没有了,以前的坏习气都没了、转了,这个叫悟了。如果还是一样的贪嗔痴慢疑恶见一大堆、烦恼一大堆,又想成名、又想赚钱,又想这个又想那个,搞一大堆,根本就是心杂染,那个有没有悟?那个有悟,伦敦大雾。

你们很幸运这个都是看书看不来的,这个有没有人告诉我?没有,都是我自己以六祖大师的话就是自修自证自悟,悟跟证有什么差别?悟是某方面、单方面的,证的话是通盘的、全部都OK。悟的话你可以悟某一些,你也不要被人家骗,如果他有悟你问他你悟到什么,他说那就悟了,你悟的怎么样?他若讲不出悟了什么,那就是没悟。悟一定有悟的对象,悟什么?譬如悟法、悟理,悟法华一圣那就是悟,悟人生无常是悟,悟一切清净这也是悟,总而言之,物是有一个对象、一个东西、很具体的你悟到了。不是说悟就悟了,然后有的悟了说悟了就傻了,那就不要悟了,本来就傻傻那还要悟。悟了不是傻、悟了就清楚了,哇,日光遍照那个才叫悟,天花乱坠。你知道我为什么能说出来?当然是有点经验,当然也不要那么客气,不是只有一点点,比一点点多一点点,休息一下。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