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43成观法师

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43

成观法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3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请放掌

今天很特殊,就是我准备了很特殊的讲经内容,结果好几个很特殊的人跑来了,相当于法有缘。拿起大乘百法明门论顶戴。

稍微复习一下胜解,什么是胜解?胜就是殊胜、殊胜的理解或殊胜的了解,可是你不要只是看表面字义,胜解不是那么平常,那是很不得了的事情,也就是说你差不多明心,你于法没有见性的话至少是明心,已经有悟了的解是胜解,而且是得到正知正见的理解叫胜解。我们看百法表复习一下什么叫唯识学?唯识学就是讲五位百法,什么是五位百法?就是从《瑜伽师地论》六百六十法里面世亲菩萨把它撮出来五位百法,顺便告诉你,你到阿弥陀佛那里去要悟道也是先悟百法明门,现在学是作准备工作,免得到时候补修。五位百法,五位就是五类,弥勒菩萨以及世尊都把法分成五大类:心法、心所有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心法就是心体,心所有法是心体的功能,也就是心体是体,心所有法是相用,所以体相用。我们心有功能,那个能力是什么?就是心所有法。这个心所有法因为属于心的功能所以是心所有,所有就是拥有的意思,这个心的功能又分成六大类:遍行、别境、善、烦恼、随烦恼、不定。遍行就是一般中性的心的功能,别境就是修行人才会起的功能。你看内容就知道,欲是想修行的意思,你有修行欲望,譬如你想要念经、打坐、拜佛这个就是欲,也就是你心中有这个欲心所,这个欲心所怎么来?当然是修行来的,你往昔修行的业习力积在你八识田中,今世碰到因缘又再现出来。你心里已经有这样的功能、能力,如果往昔虽然有学佛,但没有拜佛或念佛,它就没有这方面的欲心所。

乃至你往昔是学密教的,今世就对持咒很有欲望,就会很喜欢,每个人欲望就好像胃口一样,每个人胃口不一样,有人喜欢吃甜的、酸的、辣的等等,所以有的人有念佛的欲,学净土有念佛的欲;往昔学真言的他就有持咒的欲;往昔习禅的就有打坐的欲、坐禅之欲。胜解呢?胜解就是你修行后依正知见去静坐思惟,然后深入那个道理里面所产生的殊胜的理解,这种叫胜解。举个例子,这些心理的功能就好像我们电脑里面的软体,心好像电脑主体硬体,硬体不能功用,必须要有软体、软件,所以你的心中如果有欲这个软件,那就这个功能;你心中如果装了胜解这个软体你就能够处理胜解的事情。胜解是什么?分辨法的殊胜、不殊胜;好的、坏的;正法或邪法,都是依胜解这个功能来作用。念定慧等等这些都是心的功能,也都是不同样的软体装在你的心里面,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些软体,这些软体都是买的,而且一个软体只能装一台,你装了不能说分给别人,我们夫妻两个买一个软体装两台,不行,各自买各自的。

差不多这样,你有没有念心所?也就是你的心体里面有没有装念心所这个软体,如果你有装念心所这个软体,那你就常常能够正念现前,常常不会失去正念。同样你若装了定心所这个软体,大陆人称为软件,装了这个软件你的心常常能够有定,但你如果没有装这个软件的话你的心就不能取这样的功能,即使勉强的要修定也是不能持续,因为你没有那个软件。这不是很明白,就是这样,慧心所也是这样,往昔你如果已经买了一个慧心所软件,已经装进去了,慧心所常常在你心中运作,你只要一开机常常会有智慧现前。所以为什么禅宗六祖大师跟五祖大师说:弟子心中常生智慧,为什么?因为他老早就已经装了慧心所这个软件在里面,慧心所一直在运作,即使他还没有正式学佛,已经有慧心所在运作。

其它的都一样,刚刚是讲好的,现在讲坏的,烦恼心所,有的人贪心所很强,无所不贪,而且那个软件运作的时候无所不攀太强了,所以你要把它那个贪烦恼去掉很困难,你必须要把这个软件给卸载,删除。大概是这样,也就是五位百法或唯识学是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而且是很具体、很微细的,不是说戒定慧就完了,贪嗔痴就完了,而是分的很微细,让你真正能够了知你心里面所现的心相,你的自心怎么样运作就是依靠这个唯识学,所以我们说转识为智,唯识学就是研究识,如果不了解八识的话你如何能够转识为智?我们讲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连禅宗六祖大师也讲。转第七识为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如果是密教的话还多了一个,转第九阿摩罗识成为法界体性智,转九识为五智或转八识为四智都是转识为智,你如果不了解识如何转?根本连门都摸不到。唯识学就告诉你诸识是怎么样运作的,而且是很具体的详细的内容,学性宗不能不学相宗,不能不学唯识学。你不了解诸识,像《楞伽经》一开始大慧菩萨问: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你不了解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你如何断烦恼令它止息烦恼。诸识有二种生住灭,相生流住生,相灭流注灭等等。

[胜解:]殊胜的理解,[胜解心所的体性,]胜解心所也就是我们心这个功能它的体性是什么?[于决定境能作印可。]告诉你百法明门论这些东西都不是我自己发明的,都是引成唯识论上面的字句,接着解释,你看懂这个等于也懂了成唯识论。什么叫[决定境?例如世亲菩萨所说的: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焰,行如芭蕉,识如幻境,如是决定。]色受想行识五蕴,五蕴的形相是什么?世亲菩萨说五蕴的形相色蕴好像聚沫一样,聚沫是无常没有本体;受如水泡跟聚沫意思一样;想蕴如阳焰一样就是海市蜃楼,在沙漠中水气所现出的幻相;形如芭蕉,芭蕉是中空的,中空无体没有本体虚妄的,我们的诸行行蕴象芭蕉一样;诸识就好像幻境一样。最后一个如是决定,色受想行识五蕴是这样子的情况,这件事情是决定的,没有别的说法,如来是这么说。这样的情形这个说法、这个理解是决定的,你如果能够加一个决定信受、信解,你就对这个决定境这件事情已经心中印可这个决定境,这从哪里来?从大乘广五蕴论,世亲菩萨所造的。

我初期学唯识学的时候就是从这个大乘广五蕴论里面着手,都是古文现在人不太看得懂,[这些观察、认知与譬喻都是正确、决定的,非犹豫性的,]犹豫性就是犹豫不定。[没有暧昧性的,称为「决定境」。]这个道理是确定的意思就称为决定境,[而「胜解心所」能令心在这些决定境上,能作「审决印持」(成唯识论)。]我们心中如果有这个胜解心所,我们心有这个功能的话,它就能够让我们对于已经是决定的道理、确定无谬的道理作出审决印持。[「审决」,审辨,]很明白的辨别,决,[决断;]决定。[「印持」,印可受持。]就是我们常常讲OK,OK就是印持,佛说色如聚沫,你说嗯,OK,不错我信受,这就是印持。乃至于说人生即是苦,对,一点点怀疑都没有,我信受理解,可是你如果还没有达到胜解,听到世尊说人生即是苦,可是人生有时候也有快乐,那个就没有印可。

[「胜解心所」的业用,]业用就是在作业的时候、实际用的时候[是「不可引转」,]引是什么?就是拉的意思,也就是你已经在正理、真理上得到印可、印持就没有人能够把你拉走,也就是拉不动了。转就是转变,引也有引诱的意思,没有任何的凡夫外道邪小,小乘任何道理没有办法引诱你去信受他,偏离了正理。你心中有胜解这个功能在里面,一切的凡夫外道邪说小乘都动你不了,因为你已经有一个东西在里面。顺便讲到为什么有人持戒持的好,有的人持不好?持的好的就是因为他心里面有戒体,戒体本身好像也是一个软体一样,虽然是比喻但跟世尊讲的很类似,因为戒体是无色、无对,这个戒体是没有颜色,也不是一个物质而且是眼睛看不到的,这叫无色无对。但它是有一样东西,这个怪异就在这里,你说为什么有一样东西?有,我讲一个很简单,你心中有没有爱?有爱,譬如你心中爱不爱你的孩子?爱吧,你觉不觉得有那个爱在里面?有。你心中爱不爱你的父母? 爱,你觉得有一样东西在里面,那个爱心所能够驱使你去作很多爱的动作,乃至令你伤心,为了他而伤心、烦恼、忧虑都会,所以爱心所是有的。恨呢也是有的,如果有人恨你你心中会产生恨心所,五位百法里面有恨心所,你产生恨心所就一直恨那个人,你不一定恨所有人,但你心中就有一个恨心所在里面,那个程式就针对那个人而写的专用的;当然你也可以写一个很大的程式,适合所有人。象希特勒写一个很大的程式,那个恨心所是恨所有的犹太人。我们心中确实是有一些东西,那些东西眼睛看不到它是有体,而且能够作用。

同样的爱、恨、嫉妒都是有体的东西,它在我们心里能够占一个位置而且能够起作用,胜解也是一样。你如果累劫修正知正见,最后就会起胜解这个心所,你如果心里面已经起了胜解这个心所以后,从此以后累劫生生世世你就不会走错路,你就不会被人家骗的学错了法,这是很重要的。每个人人都是有心要学,结果学错了,那不很悲哀可怜,我告诉你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走了半天走错路了,尤其是末法时期。胜解心所就是让你心里面就好像戒体一样能够防非止恶,你心里面有一个戒体的话,碰到有一些引诱的境界让你破戒、或犯戒的情景出来的时候你就能那个能力,好像抗体一样抵抗那种诱惑而不去作坏事。胜解心所也一样,如果碰到邪知邪见、不正说不正见的时候你心里面的胜解心所就能起作用,就能分辨说这个是错的,我不能跟着这样作,你不能这么说。所以胜解心所的业用是不可引转,令行者他的对正知见你不能够把他引到别的地方去,引是引诱、引到旁边去,转就是转变;转更糟了,转可以180度、360度,转的完全不一样,转变了。

[亦即,对正理或邪理,审决之后,即如是印可受持,]印可受持不是只有如来或祖师印可东西,我们自心每一个人都可以印可,印可什么?就好像你说我赞成,盖一个印,确定我赞成这件事,这叫印可。你对某一个道理或我现在讲这个道理,你觉得你理解而且觉得有道理你说OK,你自己在心里面盖一个章,这叫印可。印证许可,心里面赞同这个道理叫可。[没有任何因缘能引他转变其知见,亦即例如:于所印持之大乘正理,既得如是胜解,便不再受任何凡、外、邪、小的知见所动摇或退没。而于所审决的外道邪理等等,亦不会受任何影响而改变,成为接受或赞许。]

你既然对正理得到印可之后不会再去接受或赞叹、赞许外道的东西。譬如一个大学教授在美国教佛法或比较哲学,他讲到叔本华、尼采,他说其实他们道理常常也是很好的,这句话就是赞叹外道或赞叹世间法。我告诉你这个是很厉害的,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为佛弟子你只能赞叹世尊如来,其它的人再怎么了不起伟大,你都慢一点点出口,不要出口。说其实基督教也不错,你是佛弟子你赞叹基督教干什么?那你干脆学基督教好了,也不错嘛,何必学佛法,不一定要学佛法。譬如什么教育很有道理,很有道理你去学干嘛来学佛法?那个就是(台语)。

[因此可知,这「胜解心所」对修行人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若无此心所,]也就是你的心体上没有装上这个软件的话,[则于邪正之判辨、抉择、及坚定执持或破斥舍弃,便无法作到。]七觉支里面有一个择法觉支,那就是选择正法还是邪法,正法就修行,邪法就舍弃,择法觉支。择法觉支依什么而来?依胜解心所而来,有胜解心所才能起择法觉支。[是故如来圣教弟子,于了知这道理之后,应努力于自心中多培育、长养、加强对圣教正理的「胜解」:「于决定境,审决印持,不可引转。」如是即是修习「胜解」之体与用。]这个胜解非常重要,如果不起胜解修行很容易走错路都不知道。

[「念」:]念心所,[念者,不忘也。]不会忘掉,念念不忘,能够心里常起这个念就是不忘,这个不忘能够泛指一切东西,但主要要是指佛法修行。我问你一个问题,你知道你妈妈几岁吗?你知道你妈妈生日吗?知道很好,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很多人不知道的,你爸爸生日知道吧,为什么会知道?常常在念,念的意思就想的意思。想跟念有什么差别?这个非学唯识学不行,念是啪一下这叫念,刹那的想叫念。如果说比较多刹那的念就称为想,想跟思又有什么不同?思是有体系的想,所以我们讲这个人很有思想。思是抽象的思考,想是想比较具体的东西,这讲到下面会讲。念的意思就是没忘掉,起正念的意思,这跟学佛非常有相关,很重要,为什么?我们学佛就是要正念,你要能够往生净土就是最后临终不失正念,这难不难?不要说临终,你现在人好好的,一天有几秒钟是有正念的?都是在烦恼中,心里面都(台语)哪有什么正念?正念早就给你那些乱想、妄想、虚想、杂想盖住没办法出头,为什么?给那些烦恼盖住了。这个念你必须要知道,这个念心所必须要培养,虽然这个软件很贵还是要装一装,不要装你的电脑没什么用途,对于不管是断烦恼还是生净土,不装的话你这台电脑都不能有这个功能。这样电脑拿到卖旧货的他也不收,太烂,丢垃圾箱好了。

[念心所的体性是:「于曾习境,令心明记」,]这个习不是练习,你要懂古文很麻烦,我讲了你会懂,三字经知道吗?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个习就是那个习。人在刚刚出生的时候,性本善是依孟子,谁是性本恶?荀子。我们佛教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应该是性本善,哪一个宗教是性本恶?基督教和犹太教,因为你们都是罪人。为什么佛教是性善?因为每个人都有佛性,佛性是恶吗?佛性也不是超善恶,佛性是纯善、最高的善。离善恶那个有点断灭的危险,真正的应该是纯善。人开始本性大家都差不多很相近,习相远就是经过生活作种种事情作多了叫习,不是练习的意思,因为作某些事情作多了,渐渐每个人个性就越来越远。于曾习境的习也是这个意思,你作什么事情作多了那个就是习,你曾经经历过;这个习的意思是经历或反复作,你曾经经历过或不断造作境界,令心明记,你的心都能够记得住,这个叫念心所的体性。

也就是说因为你心里面有念心所,所以你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就不会忘掉,我们现在说老人痴呆症,为什么痴呆就忘掉,为什么忘掉?因为他念心所的功能差了,所以就记不住东西。但所有的心的功能,心所以前讲就称为心所;所有的心就好像刀子一样越磨是越利的,你越用它能力越来越强,所以学佛的人应该不会变成痴呆,如果变成痴呆那就是学错了。于曾经经历过的事情能够令你的心明记[而不忘,]这部分功能就是念心所所提供的服务或功能。

[「曾习境」,即曾经学习或经历的事,或者是惯习、]常常作的事情,[或串习之事。]串习就是一连串的意思,在唯识学常说串习,就是一连串不断的作叫串习。[对于这些事,都能念念不忘失,这就是念心所的体性,]本体之性。[念心所的业用是:能作「定」(三摩地)的所依。]这个太重要了,我们学佛学什么?如果以内容来讲就是三圣学戒定慧,其中戒不用说应该要持的因为规范身语,定就规范这个心;戒是令身跟语清净,持戒的人就身不会犯过,讲话不会讲的很粗,不要讲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这些事情,身语清净以后,下面一步才能求心清净。心怎么个清净法?心根本看也看不到,你如何去清净它?如何清它净它?整个宇宙只有如来的定、三摩地才能够令心清净,其它一切世间外道所有的法没有一个是讲这个东西的,没有一个学问能够处理这件事情。只有如来的定可能令心清净,可是你要得定之前要先有正念,也就是你要修定之前先心中不能有乱念、杂念、散念,一定要正念于心。有正念才能得正定,三摩地的意思就是正定。

为什么我们能够修定?就是因为心中有念心所,常常正念现前,所以才能够修定。你若没有念心所那没办法修。[亦即,若有「念心所」现前,即得念念不失正念,]在念念间都不失正念,[便能依此正念之心而得定;反之,若失正念之心,正定即无所依,便不能得定。因此,要得定,必须先有正念的「念心所」,作为定之所依。这就是为什么在正教中,佛教弟子修三昧时,必教他们先修「念」由正念摄心,]用正念来收摄这个乱心,[以念正而不乱,]是故得定。因为你的心念是正的没有乱所以才得定。看我们中文的造字原理,念:今心,当下一念心就叫念。今就是当下,当下的心就叫念,你要明心要明什么?就是明你当下此刻的念头就是你的心相。

反过来说楞严经里面不是七处征心,什么是心?念即是心,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心时时刻刻都有念,只是你有没有觉察到而已,你为什么没有觉察到我们心的念呢?因为你太无明了。所以你若念经念的一阵子你就发现我怎么这么散乱,不是你越念经越散乱,而是你以前根本连散乱都不知道,自己散乱都不知道,经过念经才发现原来我心是这么散乱。那个有很多散乱念头的那个家伙就是你的心,不管正念的是心、乱念的也是心、杂念的也是心;不过正念是好家伙、杂念是坏家伙。

[因此,「四念住」的念,「念佛、念法、念僧」的念,「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舍、念戒、念天)的念,或「八念」(六念再加念无常、念死)的念,或「念佛」的念、「念咒」的念、「念经」的念等等,]密教经轨里面什么不动明王念诵法的念都是念,那个念是什么?那个念都没有一个口,只是今心,你写个口就错了。很明白的指给你看,如来叫我们修念是叫我们修心不是修口。可是通过有口来修而达到修这个心,为什么?因为众生抓不到自己的心,只好借声音的念然后来到达心中的念,它的最终目标是心中的念而不是嘴巴的念。五种念诵最后是三摩地念诵,就是在心念,没有声音它还是在念,有声音是念,没有声音还在念。可是有声音不一定是在念,为什么?因为有口无心,可是有心无口没关系;有心无口它是在念。

你说师父有时候忽然发现我心中一直在念阿弥陀佛或念什么,我也没有要念它一直在念,那是不是我在心念?不是,那个是机械作用,你那个心里面有个念佛机,它就一直在唱,谁在唱不知道。糊里糊涂自己在念往生咒,那个是无明的念,不是明觉的念,明觉的念才是真正的正念,你说我心中没有想。问题就在你没有想,我们前面讲作意,你没有作意,有意的去念它那个不是正念,佛法的修行一定是作意而起念、作意去修,而不是糊里糊涂我不晓得怎么就念起来,那个就是糊里糊涂。甚至有人叫人念佛散念就好,散念有什么好?散念你就干脆不要念了,你要念就正念,专心念、一念、用心用功的念,不要说什么,这第一个表示你的决心、第二个表示你的诚意、第三个表示你的敬意,对佛对法的敬意,(台语)。要做就要做好,要不然就不要做,你就念了半天结果是安慰自己,今天不错我作了功课,作什么功课?都是一边看电视一边念佛。那个就是好像我小学一年级写功课的功课,虽然写完了拿过来都是不及格。

[都是在修习、熏习这「念心所」;]为什么叫熏习?好像香,我们烧香也是提醒我们熏习,熏习什么?熏修本性。熏久了就有那个味道,(台语),[念心所成就,即是「正念成就」;正念成就,便能引发正定,]念成就一定能够得定,为什么?因为正念成就心就一定决定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转念间、刹那间就得定了。[故成唯识论说,为何念心所能为定之所依呢?因为这念心所「能引定故。」]它能够引发正定,这个念心所重要吧,一切修行的入手处都是念,念佛、念法、念僧等等这些法,乃至禅宗讲念真如都是念,大乘起信论里面,以及禅宗六祖大师也讲念真如也是念,那是更高的念,一般人作不来。

[「定」:梵语三摩地(Samadhi),义为等持、或正定。定心所的体性、本体之性是:「于所观境,令心专注不散」;]如果你心中有定心所出现,你的心能里面有定心所这个功能。[意即,这「定心所」,它能令心在所观的境界上,]这个所观境不是指别的,指修行起慧观的时候比如观阿弥陀佛、观本尊、观净土等等所观的境界,白骨观、数息观,这些观注里面能够令你的心[专注不散。]为什么你在观的时候你能够观注不散而我就不行呢?因为你的心有定心所,所以你才能起观而专注不散,我因为没有定心所,所以不能观。

[故大乘广五蕴论说:「谓于所观事,心一境性。」]这也是一个很高阶层的专有名词,什么叫心一境性?就是你这个心收摄、集中在一个境界上。你现在看到(我面前灯上的)火焰了没有?你专心的看它,眼睛闭起来想那个火焰有没有?有没有看到那火焰,那个就是你的心摄在火焰这个境界上,你当时就得到心一境性,就是这一刹那就是心一境性,修定的原理就这样。只不过你要练习这个一刹那一直不断的延长,乃至延长到很久,从一刹那延长到一分钟、十分钟、一小时、乃至一整天,你都是摄心在这火焰上。当然你观这个小的火焰比较好观,观到后来你这个成就以后,比较行了你就观不动明王的火焰,你能观那火焰心不乱不散专注,在一个境界上专注不散,这叫心一境性,所有的观法都是这样子

[「心一境」即是专注一境不散之义。定心所的业用是:能为智慧之所依,]我们说学佛要求智慧,如何能有智慧?心要有定,因为心有定你那智慧才接近无漏的智慧,如果心不定你所得到智慧是散慧,不是与定心相应的慧,而是与散心相应的慧称为散慧。更糟糕与乱心相应的慧就是乱慧,乃至与邪心相应的慧就是邪慧,这很重要。有智慧不重要,要有正慧这才重要、这才难,当然要先心能够定下来、能够定才真正有智慧。正定是得到正智慧的依靠,你有正定你的智慧生起才有所依托,正定能为智慧之所依就是这个意思,休息一下。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