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义解》32成观法师

《六祖法宝坛经义解》32

成观法师

[忏悔品第六]

「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凭么道,且不是慧能度」,大家不是都说「众生无边誓愿度」,那如果这么说的话,是不是说我慧能能够度、能度众生,不是这个意思。诸位善知识,所谓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每一位众生自己心中,度自己的众生,这样叫做「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心中的众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自己心中里面的「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等的心,统统都叫做「众生」,每一种的「心」就是一种「众生」。「众生」的意思,在「阿含经」里面所说的定义,叫做「数数生」,又叫「数取趣」。「数数生」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生生灭灭、生生灭灭,叫做「数数生」,很多的生灭,无尽的生灭,叫做「众生」,也叫做「数取趣」。「数取趣」是什么?「趣」就是趣向、就是「道」,就是指「六道、六趣」。在六趣里面,生生灭灭轮回,叫做「数取趣」。这些众生、这些心,邪迷心、诳迷心,等等这些「心」都是生生灭灭的,不断,所以叫做「众生」。因为这些「心」的生灭是无量的、无数的,所以叫做「众生」。无量无数称为「众」的意思。因为这些众生统统都要怎么样?要自己去度,自己「自性自度」。为什么叫「自性自度」?因为这些心都是从「自性」里面生出来的,所以要「自性自度」。那你自己不度,佛祖也拿你没办法,这样知道吗?这样子才是「真度」。因为你自己如果不「度」,佛祖也「没法度」;佛祖是可以教你怎么「度」,那你如果不去度也「无法度」(没办法),听懂吗?所以,这个样子的「度」,叫做「真度」。所以不能说等祖师来「度我」,说你如果成佛(后)记得来来度我,记得回来度我们,不是这样子,这样子不是真度,「真度」是要「自己度」。

「何名自性自度」,这个「名」是称为,什么叫做「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就是说在自己自心里面,所生出的一切的那些「邪见」,这些「烦恼」,这些「愚痴」,各种的「心」,这个「众生」就是「心」,这些一切的「心」啊!统统用「正见」来度它。「度」的意思是什么?度的意思就是「化」,度化嘛。所以把这些自心里面,所生出来的种种的邪见,烦恼,愚痴等等这些「心」,都用「正见」来把它「度化」,来把它化,这个「化」是「教化」跟「幻化」都有,因为这些「心」都是「幻化」出来的,所以「以幻度幻」。

「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既然本性里面就有「正见」,所以就使这个「般若智」、般若的真智去打破这个愚痴迷妄的众生,「自心里面」愚痴迷妄的众生,使它「各各自度」,这样子。怎么说它们「各各自度」呢?因为你发一个「心」以后,你用那些正见去「化」它们,它们自己就「度」了,就像「变化」一样就「化」掉了,所以「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所心邪来的时候,「邪」就是说「邪心」,邪心若起来的时候,自心中如果有一个邪心起,「邪念」来,就用「正」度,就用「正念」来将它度化,所以,现在所说的这是什么?这就是「对治法门」。假如有邪念的时候,「邪念起来」的时候,就用「正念」将他度化。「迷来悟度」那如果迷惑的时候,迷惑起来的时候呢,就用「觉悟」来度它、来度化它。「愚来智度」愚痴起来的时候,「愚痴的念」如果起来的时候,那就用智慧心来度化它。「恶来善度」那如果恶念起来的时候,恶心起来的时候,就用善念、善心将它度化。这样来度呢?「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如果这样度啊,就叫做「真度」。所以这个度要怎么「度」呢?度就是要「自心自度」,你不能靠别人度你,度不到啊!你的心在你里面,佛祖要挖你的心也挖不出来,挖起来,你又跑掉了。所以度不尽,那如果一定要「度尽」,一定要自己度,如果自己不想要度,佛祖也无法度,所以要发誓愿、誓愿度。你注意这个「誓愿度」吗?普通都是什么?不是说「没法度」,而是「不要度」、「不想度」,你们好好思维这个意思;譬如说,你说「啊,我为什么都不精进」?所以你要修时,都会懈怠。懈怠要怎么度?就要用精进来度,但是我们都不会改,不是说不会改,是你不肯改,不想要改,觉得目前这样子也不错,所以就不会改了。所以都是一个「愿心」,你如果想要做,就做得到,那如果「做不到」就是「你没有真正的想要做」,所以做不到,所以就没有发那个愿,这个愿再大一些的就是「誓愿」,这个愿已经很大了,再加一个「誓」的话,就更不得了,所以如果「发誓愿」了,就一定可以度,所以这个佛祖在经里面,就教我们说如果真正要修行,就要发「誓愿」,所以诸佛菩萨修行都发「誓愿」,「发誓愿」了以后,就因为「誓愿」的力量才做得到,不然的话,就一天过一天,没有那个力量去做。

[经文]

又烦恼无尽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还有呢「烦恼无边誓愿断」是什么意思呢?那意思就是说,「将」就是「以」,就是「用」,用这个自性般若的智慧,「除却」去掉这个虚妄的思想心,这样子就是叫做「烦恼无边誓愿断」,虚妄的思想心,虚妄烦恼心就是「妄想」。什么叫做「烦恼」呢?在这里看烦恼就是「自心的妄想」,就是烦恼,「自心」如果不生「妄想」就没有「烦恼」啦,所以这个烦恼都是从「妄想」生。怎么样能够除掉这个烦恼、断烦恼呢?那就是「以自性的般若智慧,来除掉这个妄想心」,这样就断烦恼了。

[经文]

又法门无量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法门无尽誓愿学」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这个「法门无尽誓愿学」最究竟的意思就是说,要自己见到「自性」,常常都行「正法」,这样叫做「真学」。你如果说学很多法门,也是在学,但是最究竟的就是,要见到自己的「自心自性」,再依照「正法」去做,这样子才叫做「真学」。假如说学了很多经法,但没有在「自心」里「用功」,也不能算说是「有学」。

[经文]

又佛道无上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既然已经常常能够「下心」,「下心」这个「下」就是「谦下」,能够把自己的心弄得谦下,不会把自己的心抬得很高,不是这个心自己抬得很高,以为自己很高。「行于正真」所行的都是真正的道理。「离迷离觉」,「离」就是远离,远离迷惑,也远离这个「觉」,「觉」是「妄觉」,不是「真觉」,远离「迷惑」又远离「妄觉」,虚妄的觉悟,不是真正的觉悟,真正的觉悟就不用离啦!「常生般若」常常都生出般若的智慧。「除真除妄」所说的这个「真」,是指自己以为在修真正的「真」,自己以为是「真的」,于是就会有一种分别心、一种执着,这种依于自心的分别的这种「真」,要把它除掉,因为这个「真」是依照下面那个「妄」来的,除了要除去自心的「虚妄」,因为自己自心所生出来的「虚妄」,它的相反呢,以为又见到有「真」,但是这一个「虚妄」既然是幻境,那它的这个另外的一端,所谓的「真」也是「幻境」,所以「趋于两端」,所以都不符合于「中道」的正见。那么这一个「真」也就是、并不是那个「真如本性」的「真」,所以这个不要误会了,这个禅经里面最容易错解的就是像这个地方,刚刚那个「离迷离觉」那个「觉」也不是真正的「无上正等正觉」,然后「除真除妄」这个「真」,不是「真如本性」的「真」,「真如本性」的「真」你不用除,你要会「真如本性」都来不及,怎么会要除掉呢!所以这个「真」不是「真如本性」的「真」,而是「虚妄相」所显的、跟它相对的那个「真」,「二法之真」。那如果除掉这些「虚妄的真」跟「虚妄的妄」、「虚妄的真相」跟「虚妄的妄相」就能够见到「佛性」。所以你看这个上下文,就可以知道那个「真」不是真如本性,如果是「真如本性」,那么一除的话,怎么能见「佛性」呢,对不对!因为「真如本性」就是「佛性」嘛!所以就可见这个「真」不是那个「真」,不是「真如本性」之真,而是「幻化之真」,依于分别、虚妄所起「幻化之真」,那么这些一切「幻法」,都要把它除掉,这一切「幻相」不管是「真」的还是「妄」的,那么这都是「幻化之相」,都去掉了以后呢,就能够见到「佛性」。「即言下佛道成」这样子言下佛道就成就了,「言下」就是「不思议当下」,「当下」就成佛道了。「常念,修行是愿力法」须要常常「念」,就是思维的意思,要常常这样念、这样思维说,常念什么呢?念这个「修行是愿力法」这样子,要常常思念说,修行是一种「愿力的法」,就是说有「愿力」才能够修行,若没有「愿力」就不能够「修行」,所以才教我们说如何发这个「四弘誓愿」。

[经文]

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

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完了,现在再给大家传授这个「无相」的「三归依」。

我们现在再回头看一下,这段开始的时候是,先传这个「五分法身香」;那「五分法身香」是什么呢?是最究竟、最高的「五分法身」,就是要我们修行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得「五分法身」,那是最后的等于是佛果,佛果功德;但是这个佛果功德要怎么来呢?先把这个「佛果功德」呈现出来以后,然后再从根本做起,这个佛果功德不会凭空而来,那要怎么而来呢?要先「忏悔」、先修忏悔,「忏悔清净」以后,然后再发愿「修行」;你如果「忏悔」没有清净的话,那个「愿力」起不来,真正的愿力起不来;你如果「忏悔」没有忏清净,你在发那个「愿」,「愿力」就不会真正的起来,譬如说「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尽誓愿断」,就是烦恼无尽誓愿断这个就很难做了,因为自心烦恼很多,有没有「真正的发愿」要「度」这些烦恼,第一个当然是很难的,「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很难的,那为什么「众生无边」放在最前面,因为修行菩萨道,最终是要「度众生」的,那么这个「众生」呢,要先从近的度起,自心中就有无量的众生,故先度「自心的众生」,「自心」的众生能度了,就能够度「外面」的众生。但度众生要从那里度起呢?从「断烦恼」度起,如果能够断自心烦恼呢,那就能够度「众生」,但是这个都要发愿,要有那个愿力才能够做得到,然后「断烦恼」。要怎么样才能断烦恼?那又要往前推啦,就要「学法门」,有「法门」才能够「断烦恼」,这个法门也要发愿学,你不能说我只想断烦恼,不学「法门」,这样不行。所以要「发愿修学法门」。那修学法门到最后的、最终就是「成就佛道」,等到成就佛道的时候,那么就是前面三个都可以做到。这个都要发愿,忏悔清净以后,这个叫「菩提愿」,菩提的愿心就可以发起来了,「菩提愿心」发起来以后呢,然后现在接着就讲这个「无相三归依」。

[经文]

善知识!归依觉,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现在再传授给大家,这个无相「三归依」,「归」就是「回来」的意思,也就是所谓的「回光返照」,「依」就是「依循」;回光返照,依于本心本性,这叫做「三归依」。六祖大师这里,所讲的「三归依」是这个意思。

善知识啊,「归依觉,两足尊」,六祖大师说「归依觉」,因为一般是讲说「归依佛,两足尊」,「佛」的意思就是「觉」,所以他把他讲做「觉」,「归依觉悟」就是「两足尊」,「两足」就是「福慧两足」,这个「两足」不是说「两只脚」,那个「足」是「具足」的意思,福德与智慧都具足叫做「两足」。有的人不知道说「两足尊」的意思,就说因为我们人都是两双脚,佛祖是两双脚的人里最尊贵的,所以称为「两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正就是离欲尊,「欲」就是「五欲」,离开一切的「五欲」与「贪欲」,这样就是「归依正」,「正」就是「法」,因为佛祖的法是「最正」的、「正法」,所以说「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归依僧」僧众都是清净的,所以是众中尊,「众」就是「众生」,一切僧众是众生里最尊贵的,所以叫做「众中尊」。

众今日始,「去」就是「开始」,从今日开始就称「觉」做师,称「觉悟」叫做「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就不再归依邪魔外道,因为这个邪魔外道统统是「依于不觉」,归依佛法就归依觉,所以就「不归依不觉」,「不知不觉」的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自己要常常依自性三宝,来自己「自证自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我现在就劝诸位善知识,要归依「自性的三宝」,不是归依其它的「三宝」,要归依「自性的三宝」,这就是「最究竟的归依」。他要劝大家归依「自性的三宝」,不是说外面「有相的三宝」就不用归依了,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性」跟「相」两个都要归依,现在教我们的是归依「性的三宝」,这个「有相三宝」也是一样要归依,因为没有冲突嘛!归依有相的三宝是方便,归依「自性三宝」是「究竟」。归依「有相三宝」的目的是什么?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要归依「自性三宝」,是这样子。「佛者觉也」,「佛」就是「觉」的意思,「法」就是「正」的意思,「僧」就是「净」的意思。「自心归依觉」就邪迷都不会生出来了,如果你自心有归依觉悟,就不会起邪念,不会起迷惑。「少欲知足」,「少欲」就是这个欲望要少一点,虽然还没成「正觉」,还不能「无欲」,但是至少要「少欲、寡欲」,不能「多欲」,所以若欲望很多的话,一定没有「智慧」,因为那些欲望就会把智慧覆盖起来,「知足」要知道满足。什么叫「知足」呢?什么叫「知道满足」呢?就是说目前所拥有的东西、乃至所拥有的因缘,都觉得很满足,这样叫作「知足」。譬如说,不论你现在所住的寺庙是大还是小,都觉得很好,很满足,又不论你现在的师父或同修,是多高或多低,但都觉得很满足,这样叫作「知足」;所有一切的环境、所有的饮食、衣服、卧具等等,你可以得到的这些一切的因缘,统统都感到满足,这样子叫作「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那如果能够远离「财」与「色」这两种「贪欲」,这样就叫做「两足尊」,福慧两足。怎么说呢?因为「寡欲、少欲」就有「福」;那如果「邪迷不生」就有「慧」,所以有福、在慧就是「两足尊」。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若自心归依「正」,正道正法,就念念、每一个念,都没有邪见,统统是「正见」。什么是「正见」?「正见」就是「一切世间皆是无常」,「一切法皆是苦」,「苦、空、无常、无我」这些都是「正见」。「以无邪见故」因为无「邪见」,所以就没有「人、我、贡高、贪爱、执着」,这样叫做「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自心归依「净」、清净的法,就一切尘劳与爱欲的境界,这些境界,自性都没有去贪染、执着,这样叫做「众中尊」;如果修这种行就叫做「自归依」,所以我们说「三归依」,但是经典里面佛都说是「三自归」,那个「皈」也是叫做「归」,这个字的造字也很有意思,「皈」(白反)就是「返回白法」,从「黑法」里面返回白法,叫做「归」,「黑法」就是世间的法、污染法,「返回白法」那就是回到「出世间法」,那就称为「归」。「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如果修这种行就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会」就是「领会」、体会,凡夫没有体会这个意思。「从日至夜,受三归戒」常常从白天到夜晚都在受三归戒,尤其是我们现在未法时代,到处都去归依,不知道说要归依自心的「三宝」是最究竟的,到处都去归依,归依证好像圆牌一堆,那就是愚痴,要知道这个「归依」是非常庄严的事,不能拿来结缘的,有的人说归依结缘,跟那个师父结缘,那个叫做「攀缘」、不是「结缘」;你如果要跟师父结缘,就向他顶礼、问法,这样就是「结缘」,结什么「缘」呢?结「法缘」,你如果「结法缘」没办法做到,那你就向他顶礼、再供养,这样也是结一个缘,但不是说再归依一次,再拿一张归依证,这样叫做「结缘」,因为我们现在都在提倡环保,少发一张归依证省很多物资。因为按照佛法来说,归依是一次就好,不用那么多次,好像说什么,结婚是一次就好,不是越多次越好,像伊丽沙白泰勒结婚六七次,那不是比较好,是比较差。看下面。

「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如果说归依佛,「佛」在那里呢?这一句话你要好好想,「佛」在那里?你要归依那一尊佛?这一个是禅语。「若不见佛,凭何所归」你如果没有「见到佛」,这样你在归依什么?所以要见到了,才能真正归依。所以你说「归依佛」,你所归依的「佛」在哪里?若「自心没有佛」就都没有佛了,所以佛应该在自「心里」,「自心里面要有佛」,这样才能「归依」,若自心里面没有佛,这样怎么归依呢?

「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自己都要观察,以智慧来观察,不要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所以经文里面就「分明」、很清清楚楚的讲「自归依佛」,不是说「归依他佛」,要自归依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所以要归依「自佛」,不能归依他佛。「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今日既然如果有自悟到,就要归依「自心的三宝」。「阿含经」里面说「应自炽然(炽然于法),勿他炽然」这跟大乘经讲的意思是一样,就是「自归依」的意思。所以要各自都归依自心的「一体三宝」,最后的目的就是要这样子;归依外面的「有相三宝」是一个「方法」、一个手段,但是它的「目的」都是要指向我们的「自心自性」。「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在内心里面调伏自己的心性,在外面尊敬他人,这样子就是「自归依」。

[经文]

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着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

诸位善知识啊,既然已经归依自心三宝以后,「各各志心」,「志心」就是一心。「吾与说」我就为你们解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一体三身的自性佛,今你们大家统统可以见到这个「三身佛」。「了然自悟自性」,「了然」就是很清楚的,很清楚的悟到自己的自性。「总随我道」大家都跟着我说。「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在自己的「色身」里面,归依自体的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在自己的色身里面,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在自己的「色身」里面就归依圆满报身佛。这一句话,就很有那个密教的味道。怎么说呢?就是说在密法里面、密教里面讲「六大缘起」,「六大」就是「地水火风空识」,这六大都是「真如本性」,所以这个「色身」也是「真如本性」。这个色身,即我们这个肉体就是「真如本性」,这是最究竟、最究竟、最高的。若从「权法」来看,我们这个肉体应该是会臭、会腐、会烂的,对不对?是「染污法」;但是在最究竟里面,说我们这个肉体也是「清净的」,那怎么会臭、会腐、会烂呢?本来是不腐、不臭、不烂,但是我们自己将它污染了,变成会臭、会腐、会烂;圣人证到真如本性以后,这个肉体就转变成「清净的法」,所以就变成不腐、不臭、不烂,就变成「肉身菩萨」,所以这个肉身「本身当下」,它就是清净的「法身、化身、报身」统统在一起。所以凡夫是会臭、会腐、会烂的,但是圣人证到以后,它就不腐不臭,这样子,所以这就是一个证明。所以这个色身,在凡夫是会臭、会腐,但是在圣人它是不腐、不臭。

所以前面教我们修那个「五分法身」,这个「五分法身」怎么修呢?我们现在这个「父母生身」它本身就可以转成、变成「清净的法身」,也可以是「千百亿化身」,也可以是「圆满报身」,这样子。

所以这一句话很简单,但是就是最究竟的法。所以最究竟的法,讲来都是很简单,但是你要体会它都是很难。譬如说「烦恼即菩萨,众生即佛」,那你这个讲来都很简单的样子,但是真正要体会的话就很难。那这个也是一样,这一个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很深的。

那我们要归依这个「三身自性佛」,怎么归依呢?就归依「自身的法佛、报佛、化佛」。时间到了,休息。

第三十二集完。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