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法宝坛经义解》29成观法师

《六祖法宝坛经义解》29

成观法师

[定慧品第四]

「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上一节讲到「邪见」,众生就是有种种的邪见,以种种「邪见」行种种「邪行」。

现在再讲两种修行「禅定」,这是在美国很流行、很轰动,分支道场十几个,有一派是从印度来的,他们教的是吊起、浮起,就是说他们可以坐到,从坐上浮起来,我以前在庄严寺教静坐的时候,就有洋人去那里学过,他们就是教人静坐了以后,然后会浮起来,会离坐而起。可是信众多半没有办法离坐而起,但是会好像「著猴耍」(著邪),不但坐的时候会这样子,那离坐的时候也会这样子,起坐了以后,就好像蛤蟆一样会跳,跳久了以后就没办法停,就好像现在不是有修那个「五禽戏功」吗,一样,他不由自主,只要稍为心一定下来,不一定要坐着,你就会这样跳、跳、跳。然后他在我面前跳了几次,我就揍了他两次,我说「你再跳,我就再揍」,就不敢跳了,我说你如果要青蛙跳的话,他说他们去的人多半都不能升起来,但是都会像青蛙那样跳,我说那要青蛙跳那还不容易,根本不用打坐就可以青蛙跳,我以前教中学的时候,他们功课不好的时候,考的不好的时候,我就教他们青蛙跳,唉,真是。那去参加的这个洋人、华人都有,硕士、博士一大堆,都是去那里学青蛙跳,你看看。

还有另外一派,也是从这个老美,但他是到印度学的,这一派叫Sensation,这个道场又更多啦,这个看来好像是正的,怎么样呢?他们一进去是十天,我们是「禅七」,他们是「禅十」,一进去的时候要受「五戒」,然后持「八戒」,八关斋戒,先受五戒,再受八关斋戒,过午不食,好像很好嘛!然后再开始修禅观,修禅观怎么观呢?观「触」,听起来也很好,观「触受」,观「触觉」啦!那观什么「触觉」呢?他是观「痒触」,「痒」是一种触,是一种「身触」,他们这个触呢不是真正有的,是你观想的,但是因为观想成就的关系,所以它就真正会生出这种「触」,他是教你先观从「人中」这里痒,然后渐渐的这个嘴角就痒起来,整个都痒,这里痒了以后,然后再观这个额头痒,然后再观整个(面部)痒,然后再观头痒,然后再观一直痒下来,到全身都痒,这样子。博士、硕士一大堆去,有的人乐此不疲,每年都去,然后有的人就说啊,因为那个修行报告,第二天开始发痒了,那痒一点点,然后第三天没有痒了,心里就很难过。所以,哎。你看有这样子的愚痴,你痒了又怎么样嘛?痒了只是痒而已,痒了又不能抓,你看这个多痛苦,这个真是「愚不可及」。

所以不晓得为什么,未世众生就是这样子的「愚痴坚固」呢!实在是很可怜,依于种种「邪见」而修种种「邪法」,那他们这个受五戒跟八戒,我问就是说那是不是有法师传五戒或八关斋戒,那个领导的人是不是出家人?他们说不是,是在家人。那我说如果领导的人是在家人,那有什么五戒、八戒,那根本不能说有五戒、八戒,所以根本都「不如法」,而且也没有佛像,那好像就是说不著相,这样子,那也没有佛像,也没有出家人,那就没有「佛」、没有僧嘛!没有佛、没有僧那你修什么法?无佛无僧而修法,那修的是什么法?那就不是佛法,那就是外道法、凡夫法,愚痴法。好,往下看。

「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从这些邪见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一切法的自性啊本来是清净啊,本来就没有「一法」可以「执取」而「得」。这「无有一法可得」是「无有一法可以执取而得」,一定要加上这些字,这样子才能真正了解。因为一切法都不能让你「执取」,所以既然没有取,就没有得嘛!「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若「以为」有所得,以为说「我得到什么东西、什么法」,然后再更加依这个「有所得」而妄说「祸」或是「福」,那么就是「与尘劳相应」的邪见,「尘劳」就是「烦恼」,因为这个六尘,「尘」就是六尘,「劳」就是劳动,「六尘劳动自心」,这个六尘扰动我们的心,令心劳苦叫做「尘劳」,因为「心劳苦」就是「烦恼」啊,所以这个就是「与尘劳相应」的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因为这些缘故,所以我这个法门就立「无念」为一切的「宗旨」,「修行的最高指导原则」。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这个「无念」的「无」,是「无」什么事,无念的这个「无」是说没什么事;「念者念何物」这个「无念」的这个「念」字,是说念什么呢?「无者,无二相」所谓「无」啊,这个「无念」的「无」啊是说「无二相」,见「法」没有「二相」,就是「照见一切法都没有二相」。「二相」的意思是什么呢?「二相」就是「对立」的意思,「对立之相」,「对立」的意思就是「冲突」啦,也就是说有「正相」跟「反相」,那「正反」两个那么就是「冲突」啦,所以「无二相」就没有「尘劳」,就没有烦恼,有二相、有对立、有敌对,就有烦恼。那「无尘劳之心」这就是「无」的意思;那么这个「无念」的「念」是什么呢?「念者,念真如本性」是要「念」真如本性。那什么叫做「念」呢?在「阿毗达摩」里面讲,这个「念」的意思啊,就是「诸念随念,无忘性,心明记性」叫做「念」。这个「念」是我们心的一种「功能」,那这个「念」的功能它有什么性质呢?就是「诸念随念」,就是我们心里面的「诸念」,种种的念头,「随念」都是随着这个「念」的功能而行,「无忘性」如果「念根」成就的人,那么他就不会忘掉,说这个人念力很强,或是「念根」很强,那就是他不会忘掉,「心明记性」这个心对于那个「法」都明明白白的「记住」,叫做「心明记性」,这叫做「念」。那么应用在这个地方就是说「心里面念著真如本性,念念都不会忘掉真如本性,而且心里面都一直明明白白的记着真如本性」叫做「念」。

「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啊是「念」的本体。我们的「心念」它的「本体」是什么?本体是「真如」。回到前面讲的那个「灯」跟「光」,「灯」是本体,「光」是作用,对不!那么「真如」是「本体」,「念」是真如的「作用」,这样子,乃至于不只是「念」是「真如」的作用,一切的「心」、心所有法,都是「真如的作用」,听得懂吗?「心、心所有法」就「五位百法」回去翻一翻,所有的「五位百法」里面除了这个「色法」跟「无为法」以外,都是心、心所法;一切的心、心所有法,「心法」跟「心所有法」都是真如之用,那么「心法」就是「八识」。「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这个心念是真如之用,为什么会有念?因为有「心」故有「念」,那么「心」的作用就是「念」,但是这个「心」呢是「心相」,八识就是心相,但是心相呢?它的「本体」就是「真如」(师父在此画了一个图,三个同心圆看作一样大,最底层的黑色代表真如,中间的绿色代表心,上层的红色代表念),那么「真如」是一切的体,一切的「本体」,它(真如)所现出来的「相」呢就是「心」,这个「心」就是包括「八识」,就是「八识」;所以「八识」相对于「真如」的时候,八识就是「八识相」,那真如就是「体」,八识就是它的「相」跟「用」,这样懂吗?那如果说以「八识」为体的话,以「心」为体的话,那么「念」就是它的「相」跟「用」,所以「念」是最表层的,;「念」的「体」是心,「心」的「体」是「真如」,这也是方便说啦。事实上那个「心」跟「真如」应该是合而为一的,是一样东西,只不过它还有一点点层次的问题,所以「念」即是「真如之用」。

「真如自性起念」在真如自性中起念,「起念头」起种种心念,这个「念」就是「心念」,这个「念」讲得很简单,其实就是包括所有的「心所有法」都叫做「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正起念的是「真如本性起念」,并不是眼耳鼻舌本身能够有「念」。所以我们上次讲到打坐,观会不会痛啊,谁在痛?是腿在痛吗?「腿不会痛」,一定是「有心」才会痛嘛!那个能觉者为「心」,所以腿是不会痛的,那么这里就印证、就是说,不是眼耳鼻舌「能念」,或是能「有觉」,都一样啦,「能念、能觉、能受」,真正能够「起念」的是真如本性,「真如性所以起念」,因为真如本性它是「有体性」的,这个「性」就是「体性」,所以能够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如果真如本性「无」,「无」就是离开了,真如本性离开了我们这个「色身」,「无」就是离开色身,那么我们这个色身里面的这「六根」,眼耳鼻舌都坏掉,眼耳鼻舌身当时就坏掉了,然后「色」跟「身」所摄受的这个「色」跟「声」等等这些法,也都是当时都败坏掉了。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这个真如自性啊,一切众生都是由真如自性里面起念,那「六根」虽然有「见闻觉知」,那如果修无上道的人呢,也不染万境,因为他已经悟到真性,所以虽然眼睛能够看到东西,耳杂能够听到东西,然后心能够觉知种种事,但是也不会染著一切的境界,就不会贪染一切的境界。「而真性常自在」虽然在种种境界之中,但是呢?他的真性常常自在,因为不染的关系,所以就自在。「故经云」这个经是指「法华经」。「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不动」,「能善分别」这个分别是「慧」的功用,智慧的功用,有智慧所以能够分别种种事情,因为有智慧,从能够分别「是非善恶」到种种「美丑」等等,都是智慧之用,那没有智慧的人,「是非不明,善恶不分」,乃至于修道的时候,「应修法」、「不应修法」都搞不清楚,所以就乱修、肓修,所以就「不善分别诸法相」,那如果能善分别诸法相,就是「有智慧」啦!然后于第一义,第一义就是最高的道理,就是「不生不灭,不动不坏」的道理,不生不灭,无来无往,不动不坏的最究竟的道理。「而不动」就是说「坚住不动摇,不退转」。为什么能够「不动摇、不退转」呢?因为有信力、有定力、有慧力、有三昧力,所以能够对于第一义谛,不动不退。所以「于第一义而不动」,这个就是「定」,但是不只是「定」,这个是「有智慧的定」,这个「定」里面就包括「智慧」,不只是智慧,而且是最高的智慧。

「善能分别」这里再讲一下,有的人学了一些佛法,然后碰到什么事情以后,就说「哎呀,你不要分别」或者说「啊,我没有分别」,常常都是「错解佛意」,这个「不分别」不是说憨憨(愚笨),然后糊里糊涂叫做「不分别」;「不分别」的意思也就是「不贪著」的意思,「不贪取」叫做不分别,不是说心懵懵懂懂的,然后糊里糊涂的,对于种种事情都不能够分辨,叫做「不分别」,不是。而是对于种种事相,不只是能够分辨而已,而可以分辨到很微细,但是「心不生贪著」。譬如说一般讲「惭愧」,但是惭跟愧不一样,那知道「惭」跟「愧」有什么分别,这是智慧,乃至于说以瞋恨来讲,「瞋法」所摄的「瞋、忿、恨、怒、恚、恼、烦」这些都是「瞋法」所摄、所包摄的,连「害」也是,这些都是瞋法所摄、所包括的东西,这些都不一样,那你都能够善分别,都能够了解其中的意义,不只是了解其中的意义,因为这些意义就是「法相」,知道这些法相后,应用在自己的自心上,自心上有没有起这个「忿」法,有没有起「恨」法,有没有起「恚」法,有没有起「害」法等等,都了了知,这叫做「善分别法相」,乃至于「善分别自心相」,这就不容易,也就是所谓的「念念明觉」,这些在「唯识百法」里面,都有很清楚的研究。譬如说「瞋」是总说,而「忿」呢?第一个分别相「忿」,就是「大怒」,而且是发作出来,大怒、破口大骂,拍桌子拍椅子,那就是「忿」,然后大声的臭骂人;「恨」呢?就完全相反,是那种「瞋」的心不发作出来,但是很强烈,暗中的、不让人家知道的,怀着这个「瞋心」,那这个叫「恨」;然后「怒」呢?怒是跟忿差不多的,但是比较程度上低一点;然后「恚」呢?跟「瞋」是差不多的,但是「瞋」是比较表现出来,「恚」比较没表现;「恼」呢?是心中有「瞋」,然后有比较大的那种动荡叫做「恼」;「烦」呢?心中有「瞋」,那个动荡比较小的叫做「烦」。所以这些都是有分别的,那你都完全了解,所以你自己心「烦」的时候,知道「烦」,「恼」的时候知道「恼」,「忿」的时候知道「忿」,但是一般都不知道啦,一般都糊里糊涂的。

那这样子的话,就是「善分别诸法相」,乃至于「善分别自心相」,因为「善分别诸法相」,所以才能够「善分别自心相」,那虽然「善分别诸法相」有智慧啦,但是呢「于第一义而不动」,「定慧等持」,于第一义不动就是「定慧等持」,所以就用这一句话结束这个、做这个「定慧品」的结论,那这个意义就很深远啦!

什么叫「修定慧」呢?就要能够「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所以啊,不管你修什么法,修到后来要达到这个结果,才是对的。那如果修到后来,也还是什么「善法」都没有增加,对于「法相」也没有比较了解,对于「自心相」也没有比较了解,还是懵懵懂懂的,然后这个对于「无上义谛」呢,不但说没有「不动摇」的信力、定力跟智慧力呢,乃至于说还是糊里糊涂的,那就不是修习佛法了。好,接下来讲下一品。

[妙行禅定品第五]

什么叫「妙」啊?什么叫「妙行」啊?妙行就是「行而无行,无行而行」,故称为「妙」。那么,什么叫「行而无行」?「行而无行」就是说「虽然很精进、很用功在修行,但是不觉得自己在修行」,就叫做「妙行」,叫做「行而无行」;很精进在修行,而不觉得自己在精进修行,叫做「行而无行」。那「无行而行」呢?就是「表面上看来好象没有在修行,事实上他是在心里面在做大功夫、大功用,在大用功」,叫做「无行而行」;所以表面上看不出来,事实上他是很用功的,叫做「无行而行」。因为「行而无行」再加「无行而行」,所以称为「妙」。所以真正的修行、真正的大修行是让人看不出来的,能够让人家看出来的修行就不是真正的「大修行」了;能被人家看出来的修行,可能是修行,但那不是「大」,那可能是「小修行」或是「中等的修行」,但是绝对不是大修行。

[经文]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看到这里。

「师示众云」六祖大师开示大众说。「此门坐禅」我这一个法门的坐禅。「元不著心」,什么叫做「坐禅」呢?「坐」的意思就是「不起」的意思,坐者,不起也;「不起」的意思是什么?就是「息」的意思,「息」就是停止、「止息」的意思;那这个「坐」呢?坐有两种,一个是身坐,一个是心坐;「身坐」就是「身止息」,「心坐」就是「心止息」,身不动、心不动,「不奔、不驱、不驰、不行来走去、不来不去」这叫做「坐」,因为坐下来就一定不值奔跑;那么不奔跑、不驱不驰、不会奔驰、不奔走呼嚎、呐喊、不行来走去、不来不去,那么这个叫做「坐」。不但身要坐,心更要坐。所以在形相上要坐,然后在实质上也要坐下来,令一切烦恼、尘劳、虑念都坐下来,都坐了,这样子就渐渐能够达到法身常住、不动不坏,这样子就是「大坐禅」。什么叫做「大坐禅」呢?「修佛定」就是大坐禅。

「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原来「不著心」的意思就是说「不贪著于种种心相」;「亦不著净」也不贪著种种净相,「净相」就是说要求「所有的念头都不起」叫做「净相」;那著「心」呢?是有念头,譬如说修种种观行,然后成就种种观,譬如「观佛相好」,或是观种种清净的境界,观「地水火风」,成就「地观、水观、火观」乃至于成就「空观」,成就「无常观」,这些都是「心所现」的境界。六祖大师所教的这一个境界,就是不著「心」,不著这些「心所现」的种种境界,叫做「不著心」;那不著「」呢?也就是说刚刚是心的话就是「有相」的,不著心所现的「有相」,也不著心所现的「无相」,就是「净相」(净相即无相)。

「亦不是不动」也不是说光是身子坐着不动,就叫做「坐禅」。那为什么呢?「若言著心,心原是妄」如果说要著心的话呢,要「起心修种种观」的话,这个「心」原来是虚妄的。所以在心中,依这个虚妄的心去修种种观法,即使成就,还是如幻。所以「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因为知道我们这个「心相」是好像「幻化」一样,变化无常,所以就「无所著」,不著这个自心所起的一切现象,譬如说你念佛,然后看到观世音菩萨,这本来是很好的,但是也不著,因为「是心如幻」,但是也不用讨厌,相反的。所以看到「善相」、看到佛,乃至于看到「恶相」也不著,所以就「无所著」。「若言著,人性本净」那么,那如果说「著净相」啊,就是要令整个心都「清净」,都没有一点点念头,但是啊,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啦。「由妄念故,盖覆真如」因为有「虚妄的心念」,而盖覆我们的真如本性,所以就假名为污染,因为那个念头盖覆我们真如,我们就把它假名为污染。「但无妄想,性自清净」我们只要没有妄想,那么这个本性其实自己本来是清净的。

「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如果起心,心是欲望的意思,起了一个欲望,想要著净,就好象有的人有洁癖,一点点染污都不可以有,一点点肮脏都不可以有,那同样的,如果说习禅的时候,心里面都容不得一点点念头的话,那就是「著净」,就变成「净妄」,这个「净妄」就是「过份求净而变成虚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这个「妄」啊,所谓的「妄」啊,没有一个实在的处所,但是因为心执著,这个「心执着」啊!本身就是妄,亦即这个虚妄的所在,换句话说,如果「心」不执着的话,那么这个虚妄就「无在」(没有所在),若心不执着,这个「虚妄」就不存在了。「净无形象,却立净相」这个「净」,清净本来是无形相,「无形相」才叫「清净」,但是因为「虚妄」的关系,所以想要建立一个清净之相状,清净的相状。「言是功夫」却说这个是修行的功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如果有这样子的见解的人,反而障碍了自己的本性。「却被净缚」反而被「清净所缚」。

这讲了一大段是讲什么,你知道吗?他在破斥「小乘」,小乘要把「六识心」全部压伏都不起,知道吧,「把六识心压伏,让一切心念都不生起」称为「清净」。

第二十九集完

 

南无阿弥陀佛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扫码打赏

如果资源对您有帮助,欢迎移至上方按钮打赏--闻思修,阿弥陀佛!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