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持五戒的意义与功德

佛教的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一)不杀生而仁慈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动物,无不贪生怕死,我们爱护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随便杀害其他生命呢?所以皈依佛门,第一条要守的戒律,就是......

戒除骄慢

经文:“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骄慢,当疾灭之。增长骄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乞耶。” 上一段经文讲“包容不嗔”。......

戒贪得自在

佛陀时代,有位婆罗门国王名叫多味写,平日信奉九十六种外道。一天,国王忽萌善心,欲行大布施,于是依照婆罗门教的规定,将其积聚如山的奇珍异宝,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若有人来求助,便请他自取一撮珍宝而去。奇怪......

星云大师《受戒的好处》

目前社会上,有一个很好的现象,就是每年都有几十万人,在全国各地寺院受戒,受五戒、菩萨戒。为什么这么多人要去受佛教的戒律呢?这是现代提倡法治社会的必然现象,因为在法治的社会中,大家都要守法,一个佛教的信......

守摄诸根食知自节

久远以前,有五位沙门在波罗奈国的深山中隐居修行。这座山地处偏僻,离城有四、五十里之远,比丘们每天到城里乞食,往往清晨出发,迟至傍晚才得以回山。由于两地往返,费时耗力,沙门们身心疲惫不堪,累得没有心思修......

大安法师:念佛就不需要持戒吗

问:现在有的法师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并且说现在连出家师父都没有持戒的了,师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 大安法师答:这个说法是邪知邪见,大家不要去听。念佛,怎能不持戒呢?作为佛弟子,首先得要三皈五戒呀!净业三......

奉行七诫远离诸恶

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 ──《十诵律》 在佛教戒律的圣典《十诵律》里,有四句偈很好:‘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意思是:一个持守净戒的人,就像明眼之人......

显示神通,劝戒食肉

梁代,四川青城山有位高僧道香,有大神通,但一直隐秘遮藏、并不显露。青城山每年都有例会,届时参与的民众都聚集着大吃大喝,杀生无数。道香多次规劝,这些人都不听从。 这一年,例会再次举办,道香来到山门前挖了......

父子寻金

过去,有父子二人一起居住。儿子入山砍柴时,看见泉水中有闪闪发亮的黄金,即回家要求父亲分家,以方便入山采金。儿子向父亲说:‘所有财物都归你,你只要给我一辆牛车、两斛米、一把斧头及荻草一枚,其他东西我都不......

佛说出家缘经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与大比丘僧俱千二百五十。是时难提优婆塞,与五百优婆塞,出王舍城上耆阇崛山,往诣佛所头面礼足,长跪叉手问佛:“大德,愿闻优婆塞五戒,毁犯正戒有何恶事?” 佛答难提优......

佛说斋经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城东丞相家殿,丞相母名维耶,早起沐浴著彩衣,与诸子妇俱出,稽首佛足一面坐。佛问维耶:“沐浴何早。”对曰:“欲与诸妇俱受斋戒。”佛言:“斋有三辈 。乐何等斋。”维耶长跪言:“愿闻何谓......

醉翁受五戒得解脱

佛陀时代,距只洹精舍七里之远,有一老者嗜酒如命,佛陀的弟子阿难时常前往劝谏。‘我无法忍受这样的限制,所以才不去精舍。’老者不听从阿难的劝导,依然如故地饮酒。 一日,老者又喝得醉醺醺地走在回家路上,一不......

真正的善知识

佛陀时代,有两人为莫逆之交,视对方为良师益友,以‘知识’互称。 后来,其中一人因故犯罪被迫逃亡,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向他的好友求救,没想到对方不但不愿开门,反而问:‘你是什么人?’犯人说:‘我是你的知识......

出家者要远离爱欲

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不同的人物。假若把佛陀的弟子一律要求他们都具备圣贤的条件,这是错误的想法。佛弟子终究是佛弟子,他们并不是佛陀,自有种种贤愚不肖的分别。佛陀的教化越广,信奉皈依的人越多,僧团中的......

佛说梵网经

梵网经序 沙门僧肇作 夫《梵网经》者,盖是万法之玄宗,众经之要旨;大圣开物之真模,行者阶道之正路。是以如来权教,虽复无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为指南之说。是以秦主,识达圜中,神凝纷表;虽威纶四海,而沾想......

大安法师:戒杀吃素的问答

问:生活中有时经常应酬,怎能吃素呢? 大安法师答:这就要看你的发心,如果你真的想吃素,也是可以的。应酬,应酬主要是你让对方感觉到你对他恭敬嘛!你告诉他:我是佛教徒,吃素的。他会理解的,而且他真的对一个......